投稿用户
更新时间:2025-11-09
321
复合材料交流
击穿强度
:

复合材料交流击穿强度、击穿电压测试及介电强度计算公式(各种材料的击穿电压)
从实际应用的角度上考虑,电介质的
击穿强度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特别是在高频高压场合下,绝缘材料必须具有一定的
介电强度
。
绝缘材料的
击穿强度
遵循
分布。
介电强度
的
分布可写为
:
式中
是电失效的累积概率,
E
是每次实验时的测试
击穿强度
,
β
是形状因子,表示
击穿强度
的分散情况,
是尺度参数,表示失效概率为
63
,
2%时的
击穿强度
,这个参数通常被用来比较不同样品的
介电强度
。
P根据下述公式进行计算
:
E值以升序排列,
i
代表
E
值的位次,
n
表示每个样品总的测试数目。
图
1
给出了纳米复合材料的
介电强度
的
分布。根据图
2
,
14可以看出,复合材料的
介电强度
与纳米颗粒的浓度有很大的关系。根据图
,
14,在低颗粒浓度的情况下,纳米复合材料的
介电强度
有很大的降低。当颗粒的浓度超过
%并逐渐增加到
32
%,复合材料的
介电强度
不再发生很大的变化,只是随着纳米颗粒的增加而慢慢降低,这说明聚乙烯纳米铝复合材料在较高的金属含量时仍具有较高的
介电强度
,因此从应用的角度上具有潜在的价值。低浓度下的
介电强度
快速降低以及高浓度下
介电强度
的变化较小,说明在这些纳米复合材料中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击穿机理。
图
1
当颗粒含量较低时,颗粒之间没有形成团簇,而是孤立的存在于聚合物基体中,这样,每个粒子周围的电场会发生很强的放大,纳米颗粒与聚合物基体之间可能会发生局部的击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纳米颗粒的尺寸很小,尽管施加在样品上的电场强度不是很高,但纳米铝颗粒周围局部电场的增强足以超过聚乙烯的本征
击穿强度
,从而造成纳米铝颗粒的浓度越低,复合材料的
介电强度
降低越快。根据我们的观察,纳米铝含量为
%时,复合材料的失效概率为
63
,
2%的
击穿强度
由纯聚乙烯的
,
1kV/mm降低到
103
,
4kV/mm。
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
介电强度
的降低速率与纳米颗粒本身的性质及尺寸有关,金属颗粒的影响要远远大于电介质颗粒的影响。
随着纳米颗粒的含量进一步增加,颗粒的团聚趋势越来越明显,团簇的尺寸也越来越大,这样会造成电场的增强速率逐渐减弱,因而材料的
介电强度
降低的速率也越来越弱。当聚合物中的颗粒含量超过一定值后,颗粒团簇的尺寸变的很大以至于彼此互相靠近,样品上下表面就会形成桥联结构。根据上面的讨论,纳米铝氧化壳层的电阻率要低于聚乙烯的电阻率,桥联结构会造成放电。一旦上下表面中间有一条桥联结构发生放电,施加到复合材料其它地方的电应力就会降低。这是复合材料在较高纳米颗粒含量下仍具有较高的
介电强度
的原因之一。
假设不同纳米团簇的体积比较接近且电极形状是相同的,那么当纳米颗粒的含量超过
%时,流经各个桥联通路的
“
短路电流
”
就没有什么不同。尽管两电极之间有放电现象发生,由于纳米铝颗粒本身的自钝化性质,复合材料在高的颗粒含量时仍保持的较好的绝缘性能。以上是复合材料在较高纳米颗粒含量下仍具有较高的
介电强度
的另一个原因,也是复合材料在较高纳米颗粒含量下具有相似
击穿强度
的原因。
根据
介电强度
的观点,
%也可以看作是逾渗阈值。这是因为,从材料的
介电强度
的角度上讲,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在这个浓度发生了一个转变。可以看出,这个值明显低于直流电导测量所反映出的逾渗阈值(
,
3%),这是测试电场强度的不同造成的。在
介电强度
的测试中,样品所加的电场强度要高出测量直流电导时所施加场强
个数量级。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