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用户
更新时间:2025-11-09
286
其实现代科学仪器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科学仪器,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现代科学仪器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现代科学仪器(科学仪器)
现代科学仪器万方不可用是因为使用要求非常严格。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现代科学仪器大多是使用高科技材料制成,技术非常复杂,其使用要求非常严格,很多仪器需要定期校准和维护,如果不及时维护,仪器的精确度和准确度就会受到影响,因此万方不可用。

现代科学仪器(科学仪器)
停刊了。现代科学仪器杂志是属于科技杂志,是已经停刊了,因总部受疫情原因导致,需要恢复常态化管理后更刊。
摘要:对足量镁和稀盐酸反应出现灰白色浑浊的异常现象进行探究,提出沉淀成分可能为氯化镁、细颗粒镁粉或氢氧化镁等多种假说;最终实证分析认定,固体产物是不同化学组成的碱式氯化镁的混合物。经此探究得出的启示是:(1)教材中镁与酸的实验选用稀硫酸的做法是合理的,实际教学中不宜随意更换;(2)实验教学应充分利用好异常现象这一资源,设计开展学生参与的交流和探究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层次发展。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3–0064–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现行初、高中化学教材都设置有较活泼金属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置换氢气的实验,如苏教版高中《化学1》必修教材[1]在探讨镁的化学性质时就设置了镁与稀硫酸的反应: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小段擦去氧化膜的镁条,再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观察现象。
在开展学生分组实验时,因实验室稀硫酸备存量不足,实验员临时选择了稀盐酸替代。教学中有学生报告,试管中出现了灰白色沉淀!笔者课后让该同学重演了整个实验过程:用一小试管,取 4mL 0.1 mol·L-1稀盐酸,加入一段长约4cm的去除氧化膜的镁带,静置片刻,沉淀果然如期而至!
一个看似很简单的中学实验,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异常现象?对此,课下师生们又一起对该实验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实验1 4支小试管各取4mL 0.1 mol·L-1稀盐酸,再分别加入一定长度的已去除氧化膜的镁带,静置并观察现象,比较沉淀的生成量。结果见表1。
结论:实验1说明一定量稀盐酸与少量金属镁反应并不出现异常现象,但增加镁带用量,在其溶解产生气泡的同时,会伴有灰白色(或白色)的沉淀生成。可见,镁用量的多少是决定体系是否出现异常的原因。
那么,灰白色物质到底是什么?为弄清成因,学生进行了激烈讨论,最后形成了3种代表性意见,然后据此设计相关实验进行验证。
2.1 观点1:氯化镁晶体析出
有学生认为,由于金属镁用量较多,反应后氯化镁的生成量偏多,在溶液中可能因过饱和而析出。由《化学辞典》[2]查得,氯化镁为无色三方晶系晶体,100g水中溶解的量为54.8g(20℃)、73.0g(100℃)。说明常温下氯化镁极易溶于水,即使是20℃下的饱和溶液浓度也可超过5 mol·L-1。
实验2 将实验1中D试管久置,倾析法倒去上层溶液得灰白色沉淀,然后加入5mL蒸馏水,充分振荡静置,沉淀量未减少。若用小试管取等质量氯化镁固体(分析纯),加等量蒸馏水,稍振荡即全部溶解得澄清溶液。
可见,氯化镁易溶于水,而灰白色生成物溶解性则相对要差得多,观点1不足为信。
2.2 观点2:反应后镁粉剩余
若做过铝箔与盐酸反应的实验,如下现象可能并不陌生:剧烈反应,气泡上窜,溶液变浑浊,有大量浅灰白色沉淀生成。很多学者[3,4]证实,该浅灰白色物质能与酸或强碱反应,并有微量气泡放出。由此认识到,灰白色悬浊物应含有细颗粒状的铝,产生原因是反应太剧烈而从铝箔表面脱落所致。那么,足量镁与稀盐酸反应后的灰白色沉淀是否也是镁粉细颗粒呢?
实验3 小试管取适量上述实验后的灰白色沉淀,加入3mL 0.1 mol·L-1的稀盐酸,沉淀立即溶解消失,但没有气泡生成。
若样品为(或存在)镁粉,加入稀盐酸会产生H2。实验3现象说明足量镁与稀盐酸反应后得到的灰白色沉淀并非细颗粒状的镁粉。
2.3 观点3:生成了氢氧化镁
持这种观点的学生是这么理解的:由于镁的还原性略逊于钠,常温下就能与水反应。足量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后期,可认为是剩余金属镁在氯化镁溶液中继续与水反应。由于溶液中存在氯离子,对金属表面的难溶性生成物氢氧化镁有钻穿效应而使之脱落,破坏了对内部金属的保护作用,使镁在常温下能与氯化镁溶液持续反应,不断生成大量气泡和氢氧化镁沉淀。
实验4 小试管取5mL蒸馏水,加入一小段去除氧化膜的镁带,镁带表面先有少量气泡生成后消失,蒸馏水仍澄清。继续加入几滴氯化镁饱和溶液,镁带表面立即持续产生细小气泡并不断溶解,约3min后试管中出现白色浑浊,20min后镁带全部溶解,小试管中剩余大量灰白色沉淀。
实验5 将实验4中的灰白色沉淀充分蒸馏水洗,直至最后一次洗涤液中加硝酸银溶液后浑浊现象不明显为止。然后加入适量0.1 mol·L-1稀硝酸,沉淀立即溶解,继续滴加几滴0.1 mol·L-1硝酸银溶液,出现大量白色浑浊。若改以实验1所得沉淀作样品重复实验,现象相同。
实验6 将少量灰白色沉淀蒸馏水洗并室温晾干。然后取样,按图1加热固体,用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检验气体产物,试纸变红;若另取一头用硝酸银溶液浸润的玻璃棒悬于试管口,出现白色浑浊。
实验4说明镁在氯化镁溶液中能反应生成灰白色沉淀。结合实验5和6,镁与稀盐酸或氯化镁溶液得到的沉淀样品均可溶于强酸,且无论是用硝酸溶解后的溶液还是固体样品直接加热,都检测到了氯元素的存在。因此,认为沉淀是(或者只是)氢氧化镁的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
基于实证与分析,原有设想一一遭到了否定。正在大家困惑不已时,有位学生提出了一种新设想:电解法制镁所用原料无水氯化镁,需要将MgCl2·6H2O在干燥的HCl气流中加热才能得到,若在空气中加热生成的则是Mg(OH)Cl或MgO;那么,足量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灰白色沉淀是否也可能是碱式盐一类的物质呢?
2.4 观点4:生成碱式氯化镁
实验7 在小烧杯中放入约50mL 0.01 mol·L-1稀盐酸,然后加入两段各5cm的去除氧化膜的镁带,观察实验现象,用pH计监测反应过程中溶液pH变化并读数。实验结果见表2。
由实验7可知,足量镁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逐渐增大,但酸性介质范围内并不会有浑浊产生,只有当镁与稀盐酸(实际为镁与氯化镁溶液)的反应体系呈弱碱性并碱性逐步增强时,灰白色沉淀才逐渐出现、增多。联系实验5、实验6的定性检验结果,我们有理由相信灰白色沉淀的成分为碱式氯化镁。
有文献[5]介绍,碱式氯化镁存在多种组成结构,化学通式可表示为Mgx(OH)yClz·mH2O(其中2x-y-z=0,0≤m≤6),最早是在研究MgO和MgCl2水溶液之间的化学反应时发现的,主要存在Mg2(OH)3Cl·4H2O、Mg3(OH)5Cl·4H2O和Mg10(OH)18Cl2·5H2O等3种相。现代科学仪器分析表明,一定pH环境下得到的白色沉淀均为多种碱式氯化镁固体的混合物,不同pH下得到的碱式氯化镁固体产物测得的化学组成也并不相同(可参见表3)[6]。
综上所述,由于足量镁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溶液会经历从酸性到碱性并碱性逐步增强的过程,从而能促进灰白色沉淀的生成。由于不同pH下生成的碱式氯化镁的化学组成也会随之改变,因此我们认为实验中得到的浑浊应为不同化学组成的碱式氯化镁的混合物。
3.1 关于教材实验的认识
用稀盐酸代替稀硫酸演示镁与酸的反应,由于Cl-对金属表面的氯离子效应[7],会使镁与酸(或水)反应速率大大加快。一旦镁的用量偏多,在课堂教学时间段内即会出现大量的灰白色沉淀。基于上述理论和实验等方面的探究,我们认为异常现象出现的深层次原因是在不同pH下生成了不同化学组成的碱式氯化镁的混合物。建议进行该实验教学时,教材选用稀硫酸是合理的,不宜随意更换;即使要选用稀盐酸,也要注意镁带的用量宜少不宜多。
3.2 关于异常现象的处理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是为学生提供感性知识的手段,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的有效途径。教学改革背景下的实验教学是一种平等、开放、动态的对话和交流。由于影响化学实验的因素是多元的,因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不能理解的异常现象,教学过程也将意味着有更多的不确定性[8]。在众多的异常现象中,有些可以运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给予合理解释,有些则在学生当前的知识背景下尚无法说明。但不管暂时能不能解释,都不妨碍这些异常现象成为我们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敢于打破预设的框架,调整教学策略,循着学生思维发展的脚步,积极进行课堂创新,及时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56.
[2]周公度.化学辞典(第二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438.
[3]范艳花,陈利娟.铝箔与不同浓度盐酸反应的“异常现象”探究[J].化学教学,2011,(3):42~43.
[4][7]向太平.对铝与盐酸反应中灰色物质的探究[J].化学教学,2004,(3):11~12.
[5]陈雪刚,吕双双,夏枚生等.碱式氯化镁晶须的制备与应用进展[J].材料导报(综述篇),2009,(4):52~55.
[6]李春忠,古庆山,程起林等.针状碱式氯化镁的合成及形态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314~318.
[8]任雪明,吴文中.高中化学教学疑难问题研析[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133.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也就是说,在地球上,所有能够生存到现在的物种,都是非常适应地球环境的生物,而那些不能适应地球环境的,则被地球淘汰了,比如:曾经厌氧生物是地球霸主,但地球大氧化事件之后,不能适应地球氧气的生物都被地球淘汰了。
从地球的角度来说,人是非常成功的生物,不仅人口数量众多,而且分布广泛,在每个地区都是当地食物链的顶级猎食者。
但是,人类的成功只是相对于地球目前的环境而言,如果有一天,地球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可能会导致人类大量死亡,甚至灭绝。
比如:如果有一天地球温度变热,超过人类所能承受的最大范围,那么人类将会因高温而死亡。如果有一天,地球上没有了臭氧层,那么宇宙中的紫外线可以穿过大气层,直接照射到地球表面,到时候人类也会因为无法承受高剂量的辐射,而死亡。
所以,人类之所以登上太空要重重保护,并不是因为人类脆弱,而是宇宙环境和地球大不相同,人类穿上层层保护,是为了尽可能地让自己处于地球环境之中。
太空环境相对于地球来说,有非常多的不同。
首先气压的不同,我们知道,太空其实非常空,物质密度非常低,平均每立方米有1个氢原子的浓度,在如此低密度的情况下,太空的气压非常低。
我们知道,人类是在地球上演化而来的,所以比较适应地球的环境,地球上的标准气压是100kPa,低于这个大气压,会引起人类不适。在地球上,高原地带由于地势高,气压低,所以从平原地区进驻到高原地区的人,会有高原反应。
然而在太空,几乎没有气压,如果没有宇航服提供气压保护,人体的肺泡会因为体内体外气压有较大的梯度差,而引起破裂。
再者,气压越低液体的沸点也越低,在太空中人体温度远远大于水的沸点,所以人在无保护下进入太空时,体表的液体会沸腾(不会烫伤)。而血液不会沸腾,这是因为血液循环系统比较封闭,血液不会直接受气压影响。
其次,由于宇宙几乎是真空状态,所以宇宙中没有氧气,我们知道,人类细胞需要在有氧环境下才能够生存,而宇航服可以为宇航员提供氧气支持。
除此之外,宇宙中还有大量的宇宙射线,我们以太阳风为例。
太阳风,又被称为高能带电粒子,太阳时时刻刻都在散发着太阳风,其中有一部分太阳风会吹向地球,幸好地球有全球性磁场,磁场线从地球南北极相连,当太阳风吹来时,磁场线会将太阳风导向地球南北极,从而避免太阳风直接进入到地球表面。
而太空中没有磁场,所以太阳风可以直接穿过宇宙,到达宇航员表面,如果宇航员没有防护服,这些高能射线将会摧毁宇航员的遗传物质,甚至能导致宇航员死亡。
从以上因素可以看出,并不是人类脆弱才需要在进入太空时层层保护,而是宇宙环境和地球上大不相同,人类不能适应宇宙环境。
天文学家一直遵循着地球并不特殊的原理来研究宇宙,根据这个原理,宇宙中肯定不止地球诞生了文明,其他文明之所以没有造访人类,很可能是因为它们也无法穿越太空环境。
这是因为天空环境和任何星球的环境都不同,只有文明达到一定程度的星球,才可能研制出宇航服、太空飞船等,而能够达到这种文明的星球,概率非常少。
再者,各个星球之间的距离非常遥远,离我们最近的恒星系三体星系,距离我们大概4.2光年,以地球目前最快的飞行器,从地球穿越到三体星系也需要上万年。
正是因为太空的环境和各个星球的距离,所以我们至今仍没有观测到外星文明。
其实,人类并不脆弱,反而在地球上很成功,之所以地球进入太空环境需要层层保护,是因为太空环境和地球上大不相同,而人类能够适应的是地球环境,不能适应宇宙环境,所以才需要层层保护。
其实不止人类,即使宇宙有其他文明,在进入太空时也需要层层保护,这是因为太空环境和任何星球上都不相同。
宇宙为什么让地球上人类那么脆弱,出个地球都要各种防护?可以换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那就是在现有人类文明等级情况下,人类还不能掌握适应宇宙所有环境的技术和能力,在地球宜居的环境下,人类所有的进化都是朝着适应地球自然环境方向前进的。
地球在形成的最初期,也就是太阳形成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其实和宇宙环境是一致的。众多固态岩质小行星的相互碰撞,然后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逐渐聚集,随着质量的进一步增大,一些星际气体和尘埃物质也被吸附,慢慢地形成了炙热的岩质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这4颗行星就这样诞生了。而其它没有被吸附的更轻的气体和物质,则在太阳风的吹拂下,逐渐在更远的轨道上聚集,形成了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这样的气态行星。随后,地球表面的温度逐渐冷却,所吸附的大气层中聚集较多的水蒸气凝结形成降雨,地球上慢慢产生了海洋,为以后地球上生命的诞生和进化提供了物质、能量和空间。
人类的产生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逐渐从其它动物中脱颖而出。从直立行走、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到学会用火和用语言交流,慢慢地形成了地球上独有的人类文明。人类和其它生物一样,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依赖的就是地球对于生命的宜居性,主要表现在:适宜的温度、有水分存在、合理的重力环境、有大气层、存在氧气、拥有磁场等等,各种生物的进化都遵循着适应自然环境的原则,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产生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基因突变,而淘汰那些不适合环境的不利突变。因此,我们人类虽然在不断地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但基础仍然脱离不了地球的自然环境,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依赖于自然环境,这是根本无法避免的,这是人类的自然属性。
从目前人类探测到的宇宙情况看,宇宙中绝大部分的空间,不具备以上所说生命宜居的特性,除了恒星、行星、卫星、彗星等大质量天体以外,更多的都是星际物质非常稀薄的“深空”。而即使大质量的天体方面,恒星自然不必多说,温度、压力都极其巨大,不适合生命生存,即使行星,其质量、和恒星的距离等条件也很少有处于和地球相似的条件,而那些条件相仿的行星,我们称之为类地行星,但是已经观测到的许多类地行星,其大气层条件、液态水、磁场等条件也不可知,是否适合生命生存很难有定论。
人类已经非常适应地球,准确地说是适应地面上的生活方式,所以一旦离开地面飞向天空、离开地球飞向宇宙空间,那里的环境特点与地球截然不同,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支撑条件都将不复存在,而这些条件,又不能通过简单的方法加以解决,人类身体本身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演化出适应性,只能衍生出不适应带来的种种问题和疾病,没有各种安全周密的防护措施,人类连生命都将受到威胁,还谈何继续向宇宙深处进行探索呢?因此,对于宇宙来说,人类是极其脆弱和渺小的,只有不断地提升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地进行理论和技术突破,才有可能把宇宙探索的进程加快,把范围拓展,把尺度提升。
宇宙为什么让地球上人类那么脆弱,出个地球都需要各种各样的防护?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观点,这也是一条普适的概念,在地球上管用,出了地球在其它天体上也是管用的。生命是很顽强的,但这个世界顽强的前提是在适合的环境中。
出了地球之后一切天然保护都没有了,在太空中没有大气层的存在,因此生物就无法自然呼吸,同时没有大气层的“过滤”作用,直接迎面太阳以及星际空间的辐射,这一点人类是无法承受的。同时太空中的环境是低温、零重力的,宇航员在太空中待的时间过长的话,骨骼密度会改变。因此大家也都看见了宇航员从太空返回地球后,从返回舱出来都有专门的医疗人员抬着走,就是让自己的骨骼恢复适应地球上的环境。
在不同的生存环境选择下,从这一点上来考虑生物进化是“有方向性的”,说到这一点很多人可能有疑惑。生物的基因突变或者变异是随机的没有方向的,但是在环境的选择下,那些可以在自然环境下更好生存的性状,往往都会被选择下来。从这方面来考虑进化就是有方向的,朝着越来越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
地球诞生了46亿年了,地球上的生物史也有三十多亿年,这么长的时间内即使最初的生命种子来自于外太空,那么到今天为止也会完全适应地球上的生存环境,而对于太空环境自然就无法适应了。这一点是人类未来太空探索需要谨慎考虑关键点。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是月球,在38万公里之外,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美国率先完成了载人登月的壮举。人类下一个目标就是载人登陆火星,这将是一次漫长的航行,从发射到火星登陆至少需要六七个月的时间。
地球上的环境还是比较特殊的,适合生命的诞生和发展进化,由于地球处在太阳的宜居带之内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在一个合适的范围。这让地球上拥有稳定的液态说,同时地球磁场的存在保证大气层不被太阳风过分的剥离。作为碳基生命,这些条件都是必需的。太阳系内有八颗大行星,只有地球处在宜居带中,火星和金星处在宜居带的边缘位置,其它七颗大行星都不具备地球的生存环境。
可以说地球的环境才是特殊的,而真空低温才是宇宙主流的环境。宇宙中即使存在大量的地外文明,每个文明都会像地球一样偏居一隅,躲在自己的母星上发展演化。当文明等级达到一定能程度,具备了飞出地球、飞出太阳系的能力,智慧文明会靠着科学技术让自己适应所有的环境。
一个生物文明要想在宇宙中生存繁衍下去,要做的不是改变环境而是去适应环境,人类文明在地球上发展进化了数百万年一直以来都为填饱肚子奔波忙碌,但是随着科学革命的进行,最近的数百年间人类的科技水平突飞猛进,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上个世纪开始人类也开始了太空探索之路,这距离伽利略第一次把望远镜望向星空过去了四百多年。
未来我们会更加的适应各种环境,飞出地球奔向星空的道路会越行越远,我们的科技水平也足够支持人类飞出地球进行太空探索。但只要人类还是碳基生命,就无法摆脱这样的困境,人类在太空中是生存不了的。
这个问题问的有意思,有深度!其涵盖了自然科学,人类学,宇宙学等。是一个标准的综合性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答复,其实很难!不过今天我们就这个综合问题偏重于人本身来说。
人的身体构造很复杂,除了现代科学仪器能够确定的人体结构外,还有我们华夏祖先们两千年前发现的阴阳二十四条经脉以及奇经八脉与穴位关系。
虽然现代科学仪器无法确定经脉与穴位的存在,但是我们修炼者们确实能感受穴位的存在。
除了高能修道者对人身体的感知已经到了一个非常的高度,现实科技水平还无法真正解读人身体的奥秘!
最基本的问题出现了!什么问题呢?就是人类身体的极限在哪里?
如果看人类肉体凡胎的话,人类确实极其脆弱!就连一头猪都比我们强壮!一个拳击运动员可以一拳打死一个人!两三米的高度就能摔死一个人!更别说突发性灾害时人的无望!
如果人类的发展是以力量为主!那么今天人的身体强度,韧性,力量可以说天下无敌!哪怕狮子老虎也不是人的对手!人类的进化能力比其它的动物快!是以细胞裂变的速度在进化!
但是,人类的安逸性,对于科技的依赖性决定了人类的发展达到不了高级人类的上限!这也是人类非常脆弱的原因之一。并非人类一诞生就这么脆弱!神话故事可不是空穴来风!
高级人类的定义,对于我们修炼者来说也就是所谓的神的级别!
摆脱了肉体凡胎,化肉身为能量体,才是达到了高级人类的初步境界!
这个问题不能被现代科学认可!被设定为宗教范畴!
但是别忘记!科学是从宗教中分解出来的!
人类的未来很简单,以地球人类的目前状态,人类唯一的出路是把科学发展到极致,才能获得宗教的根本。人类的极限才能不断提高!
宗教的根本是什么?是修道者们变一种方式让社会供养他们修炼!他们原本可以与世无争的,专心修炼,以此将人类领导到高境界上面去!但是……
现在的地球人类依靠不了救世主,也不相信!只能依靠尖端科技水平来提高人的素质!
这个办法也是行得通的,实现身体能量化的科技目前还没有出来!不过快了!最多五十年就会出现!届时人类不需要为争夺食物和能源大打出手自我毁灭!
好多人奇怪了!你是编写玄幻小说吧?
那我就没有话说了!
地球人类的诞生不是简单的细胞分裂!
是有使命的!大家不要浑浑噩噩!做到最基本的一点做到“守我”就行!
否则你过不了一个坎!你永远脆弱!
虽然我们对于生命从哪来,到哪里去这个问题还是不能够解释清楚,但是通过多次实验表明生命的诞生是由在许多种情况下共同产生的,在很久以前地球是不适合生命的生存,后来在几十亿年的演变过程中,地球才变得适合生命的居住。
宇宙辽阔无垠,可以说人类能够生活在太阳系内的地球上是一个完美的巧合,作为地球上唯一的智慧文明,我们迫切的想要去了解宇宙,虽然人类统治了地球,但是地球只是宇宙中一个毫不起眼的小星球。虽然我们可以在地球内的任何一个角落行走,但是我们走出地球的时候却需要小心翼翼,对于人类来讲,太空宇宙就是一个致命的空间。
在重大突发灾难面前,人类总是显得十分脆弱,哪怕是自然中的风、火、水、电、震和疫病的任何一种,我们都显得那么无能为力,更不要说飓风、地震、海啸那些超级自然现象了,人类虽然是地球的霸主,但是我们还是无法掌握地球,人类在自然面前是何其的渺小啊!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真空环境,没有了大气压保护,也没有氧气。各种陨石,小行星是比较常见的,还有彗星,以及星际爆炸产生的星尘,黑洞吞噬等等,总之来说宇宙里在毫无秩序乱撞,不过这可不是普通的车车相撞,如果宇宙中物体撞击那或许就是一代文明的终结,还有真空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宇宙射线,人类面对宇宙射线会受到严重的伤害,比如损伤视网膜。
这样的空间,人类这么脆弱怎么可能适应呢?
不是宇宙要让地球人变得脆弱,而是地球人要有符合生命存在的条件。这样,宇宙有两种环境,宇宙环境和恒星级生命环境。恒星是我们的太阳,是宇宙中的一份子,因为我们的地球不是孤立的,需要太阳的保护,要吸收太阳的能量,才有阳光有空气有水,关键是还必须有适应地球人生存的温度,太冷和太热了都不合条件。所以说,不是宇宙要让我们人类变得脆弱,这是生命自然的脆弱,这种生命的寿命也不是很长,会自然老化,最健康的生命能活过100岁,一般是七、八十岁就回归了自然。因为人类属于碳基生命,条件是不抗氧化的,人要想活得长久,还是要从生命科学入手,慢慢地改造碳基生命的DNA基因,以适应抗氧化的条件。这是颠覆自然的手段,人类现在还做不到,在未来是不可预见。
人离开了地球环境,飞向宇宙要戴上各种防护罩,是因为宇宙环境太残酷,那里没有生命所需要的氧气,是各种化学和电子放射性原素的真空环境,最轻微的也是阳光中的紫外线辐射,而且是低温非常冷的空间,没有重力的空间,时间没有静止的空间。宇宙是星云物质运动的环境,是地球人生命的禁区。人类若要开展宇宙活动,发明制造出一种太空机器人,可以帮助人类实现穿越宇宙时空的梦想。
我们人类确实很脆弱,在宇宙中如果没有防护服的话直接就会死亡。大家有没有考虑过,为什么人类只能在地球环境中生存?我们需要氧气,需要适当的温度,需要水,需要食物,需要许许多多,地球上的所有存在似乎都在满足人类的需求,包括那些蝙蝠和蝗虫。就连病毒也有其特殊的用处。
的确,地球就像一个摇篮,提供人类各种物资,哺育人类成长。似乎是期待有招一日人类能够飞出地球走向宇宙。但反过来看,地球像不像一座监狱?把人类困住,虽然自给自足但绝不能越雷池一步。即使能飞出地球也要受到宇宙中各种辐射的影响。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人类在宇宙中如此脆弱呢?
这里我们也不妨大胆想象一下,人类到底是什么?
混沌初开,宇宙初成,就有高等文明产生,他们掌握着宇宙法则,生活在宇宙中心,支配着宇宙中所有的能量。但伴随他们产生的还有另外一种生物,虽然能力不强但繁殖力超强,种群规模变大后还会大量消耗宇宙能量,而且这种生物移动速度还很快,对宇宙各地的破坏力极强。这对高等文明生物来说,就如跗骨之蛆,他们称之为人类。终于有一天,人类的数量足够多时和高等文明生物为了宇宙资源发生了激烈的碰撞,那场战争打的天昏地暗,大部分人类死亡,高等文明生物也损失惨重,只能把剩下的人类流放到一颗蓝色的星球上。
为了不让人类再出来作恶,他们改变了蓝色星球的法则,在人类身体里注入了特殊的基因,让人类变得衰弱,繁殖力大减,身体也开始适应蓝色星球的法则,只能在蓝色星球上生存。还把整个太阳系变成真空状态,放入大量辐射,一但人类离开蓝色星球就会死亡。高等文明生物做完这些也变得奄奄一息,开始龟缩起来慢慢恢复,等到哪天他们复原了,估计就是人类的灭顶之灾。
人类或许就是这个宇宙的病毒,虽然脆弱但杀伤力爆表,如果哪天人类能发展到飞出太阳系或者就会发现新的世界,重新开启对宇宙能量的争夺。
不是宇宙让人类太过脆弱,而是世界太过巧合,导致人类只能生活在巧合的太阳系,巧合的地球上,甚至这种巧合都如同他人设计好了一样。
首先你的需要一颗合适的恒星,它需要像太阳一样,不大不小,且其主序的演化阶段正处于稳定温和的中年期。
其次你还需要一颗合适的行星,(1)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正处于宜居带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为15℃,这样可以让水以液态形式存在,为生物生存创造了条件。(2)它的大小和质量合适,产生的引力可以使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保护地球有机物的大气层。(3)它还必须拥有大量的液态水。水对生命的诞生和繁衍具有决定性意义,地球生命从海洋中的有机物,逐渐进化、演变成多细胞动物,再登上陆地,使地球成为到处活跃着各种生物的星球。
最后你还需要一位友善的邻居,例如月球,帮你清理可能的小行星和陨石威胁,使得行星处于长期稳定发展的环境中。
宇宙已经存在138亿多年了,而人类诞生才几百万年,甚至还可能是个随机数巧合,或者外星设计,从1513年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我们就不该这么自大,但这不耽误我们带着敬畏,探索宇宙真相。
人类的身体其实非常脆弱,在亿万年进化中,适应了地表生存,当上天、入水时必须穿防护服才能存活。要进入比地狱更极端的太空环境中,必须穿戴宇航服。宇航服不仅仅在其他星球上可以穿的普通服装。它也不同于宇航员在太空中穿的宇航服。宇航服是专门设计用来对抗太空中现存和可能危险的。它就像一个微型宇宙飞船,保护宇航员免受太空危险环境的影响。
太空中没有空气,宇航服给宇航员提供所需的氧气,这样他们就可以正常呼吸。宇航员通常需要在太空工作很长一段时间,他们无法在没有气压甚至没有空气的环境中生存。因此,宇航服通过成为他们的生命线来拯救他们。宇航员不穿宇航服就没有机会在太空生存。太空中极其寒冷和低压的环境对生命是危险的。因此,宇航服为宇航员提供了抵御这些条件的全面保护。
宇航员穿宇航服时不会感到极度寒冷或高温。宇航服也有装饮用水的地方。宇航员没有水就无法生存,因此,当他们执行任务时,他们会穿着宇航服自带饮用水。太空中也含有一些速度极快的太空尘埃,宇航员需要保护免受这些尘埃的侵害,因为太空尘埃会像子弹一样伤人。因此,宇航服被设计用来保护宇航员免受太空尘埃的侵害。
宇航服还能保护眼睛免受阳光的伤害。宇航服有特殊的黄金涂层的护目镜来提供这种保护。太空有各种危险的辐射。宇航员迫切需要保护免受这些有害射线的伤害。因此,他们在执行太空任务时会穿上宇航服。
可笑!你从根上小瞧了自身的伟大!宇宙宏观!但无法如人一样思想!太阳系之广阔!无法到处都有自然系统体系!人类聪明绝顶却不智弱小中的伟大!其实一切生态危机于人类对天地间自然体系的破坏!没有了大自然!天地天法造化世界!一切生物将不复存在!不是生命之脆弱可欺!而是人类思想上的无智!在自己破坏家园却不知!地再阔无大自然无法出现生命!天空再广无生命迹像!珍惜吧!我们身边一切之拥有!否则世界将毁灭于贪婪无度,贪得无厌的人心!一一一思想者!愚人愚于己利!明于公道!牟志法!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