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用户
更新时间:2025-11-09
283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革兰氏染色的步骤,以及革兰氏染色四种染液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革兰氏染色的步骤(革兰氏染色四种染液)
酒精脱色为整个流程最关键的一步。
革兰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具体操作方法是:
(1)载玻片固定。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接种环挑取少量细菌于干净的载玻片上涂布均匀,在火焰上加热以杀死菌种并使其粘附固定。
(2)草酸铵结晶紫染1分钟。
(3)自来水冲洗,去掉浮色。
(4)用碘-碘化钾溶液媒染1分钟,倾去多余溶液。
(5)用中性脱色剂如乙醇(95%)或丙酮酸脱色30秒,革兰氏阳性菌不被褪色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被褪色而呈无色。酒精脱色为整个流程最关键的一步。
(6)用蕃红染液或者沙黄复染30秒,革兰氏阳性菌仍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则呈现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即被区别开。
扩展资料
染色原理:
该染色法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是由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
故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蕃红复染后就成红色。
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颜色,呈现蓝紫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的步骤(革兰氏染色四种染液)
一、革兰氏染色法
不少于两种染料参与的染色方法称之为复染法,革兰氏染色法属于复染法类的一种染色方法。由结晶紫、碘液、番红参与,通过染料对细菌的细胞壁的着色,来区分革兰氏阴性菌与阳性菌的一种方法。
二、主要步骤及关键步骤
(1)制片。
取菌种培养物常规涂片、干燥、固定。
要用活跃生长期的幼培养物作革兰氏染色;涂片不宜过厚,以免脱色不完全造成假阳性;火焰固定不宜过热(以玻片不烫手为宜)。
(2)初染。
滴加结晶紫(以刚好将菌膜覆盖为宜)染色1-2min,水洗。
(3)媒染。
用碘液冲去残水,并用碘液覆盖约1min,水洗。
(4)脱色。
用滤纸吸去玻片上的残水,将玻片倾斜,在白色背景下,用滴管流加95%的乙醇脱色,直至流出的乙醇无紫色时,立即水洗。
乙醇脱色是革兰氏染色操作的关键环节:脱色不足,阴性菌被误染成阳性菌;脱色过度,阳性菌被误染成阴性菌。因而脱色时间一般为20-30s。
(5)复染。
用番红液复染约2min,水洗。
(6)镜检。
干燥后,用油镜观察。菌体被染成蓝紫色的是革兰氏阳性菌,被染成红色的为革兰氏阴性菌。
扩展资料: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结晶紫(C25H30ClN3)当中的CL-与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蓝紫色复合物(C25H30lN3)。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较厚且肽聚糖网层次多而交联致密,进行脱色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结构中不含类脂,所以脱色处理不会出现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
而革兰氏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且交联度差,在遇脱色剂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脱色处理后后仍呈无色状态,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结果:革兰氏阳性菌呈蓝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化学组成和生理性质上有很多差别,染色反应不一样。现在一般认为革兰氏阳性菌体内含有特殊的核蛋白质镁盐与多糖的复合物。
它与碘和结晶紫的复合物结合很牢,不易脱色,阴性菌复合物结合程度底,吸附染料差,易脱色,这是染色反应的主要依据。
扩展资料
阳性菌菌体等电点较阴性菌为低,在相同pH条件下进行染色,阳性菌吸附碱性染料很多,因此不易脱去,阴性菌则相反。所以染色时的染色液pH和染色时间等条件要严格控制。
例如,在强碱的条件下进行染色,两类菌吸附碱性染料都多,都可呈正反应;pH很低时,则都可呈负反应。此外,两类菌的细胞壁等对结晶紫-碘复合物的通透性也不一致,阳性菌透性小,故不易被脱色,阴性菌透性大,易脱色。所以脱色时间、脱色方法也应严格控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革兰氏染色
脱色时间的掌握,是革兰染色成败的关键。
革兰氏染色四大基本步骤: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脱色、沙黄复染,其中乙醇脱色是关键。因为如果脱色过度,有可能会使革兰氏阳性菌呈假阴性,如果脱色不够,有可能使革兰氏阴性菌呈假阳性。
革兰氏染色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较多且交联致密,革兰氏染色属复染法,即将标本固定后,先用龙胆紫染色,加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脱色,再用蕃红复染。
革兰染色法,由丹麦病理学家ChristainGram于1884年创立,是细菌学中很重要的鉴别染色法,因为通过此法染色,可将细菌鉴别为革兰阳性菌(G+)和革兰阴性菌(G-)两大类。
如果将细菌做革兰染色,凡是染后菌体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阳性菌”;菌体是伊红色,称“革兰阴性菌”。无论阳性菌还是阴性菌,都有杆菌和球菌。
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病原菌,葡萄球菌属于革兰阳性菌,大肠杆菌属于革兰阴性菌中的肠杆菌科,除大肠杆菌以外,临床较常见的肠杆菌科细菌还有变形杆菌属,沙门菌属、克霉白菌属;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常见的较耐药革兰阴性杆菌。
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和原理如下:
步骤:
1、首先在载玻片上滴一小滴蒸馏水,用灼烧过的接种针挑取少量细菌,置载玻片的水滴中与水混合并涂抹开,注意涂抹要均匀平坦,涂抹后直径约为1cm的薄层。
2、固定。将载玻片在火焰上方固定。
3、染色。加路哥式碘液大概一滴,作用1min后用水冲洗,注意流水不要直接往薄层上冲,用过滤纸吸干。
4、脱色。用95%乙醇脱色,一般脱色时间大概为30s。
5、观察。
干燥后,用油镜镜检观察,并做好记录。
原理:染色后细菌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而用以分类鉴定。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