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用户
更新时间:2025-11-09
222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嗜中性粒细胞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嗜中性粒细胞偏高是什么意思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嗜中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偏高是什么意思)
动物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具体如下:1、生理因素:劳累或所处环境恶劣时,身体可能会启动自我防御机制,使体内的中性粒细胞数量反应性增高,以便应对外界刺激,因此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增多。这种情况下一般不需要治疗。2、病毒性肝炎:嗜中性粒细胞增多可能是因为接触感染的原因,病毒会侵入肝脏,从而引起肝功能的异常,从而影响到肝脏的正常工作。当感染和病毒刺激时,人体会产生免疫系统,出现嗜中性白细胞增多的情况。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补体系统等都会激活,通过吞噬和分泌大量的生物活性介质,对侵入的微生物进行杀伤,从而引起中性粒细胞的增加。

嗜中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偏高是什么意思)
嗜中性粒细胞的运动性最强正确。嗜中性粒细胞游走能力最强,游出最早,移动最快,而淋巴细胞最弱。嗜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吞噬作用。嗜中性粒细胞呈圆形,胞质淡红色。胞核幼稚型的呈杆状或马蹄形,成熟的呈分叶状,三叶的较多见,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后,进入血液或组织。
人类血液是由55~60%的血浆和40~45%的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的。
血细胞主要是红细胞,它的机能是运送氧气到身体各部,并将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送到肺部随呼气而排出体外;其次是白细胞,它能帮助人体抵御细菌、病毒和其他异物的侵袭,是保护人体健康的卫士。
再者为血小板,当人体出血时,它可以发挥凝血和止血的作用。血浆中的90%是水,其余为蛋白质、钠、钾、激素、酶等人体新陈代谢所需要的物质,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
/iknow-pic.cdn.bcebos.com/d833c895d143ad4b40ed3e9e8c025aafa50f06a8"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d833c895d143ad4b40ed3e9e8c025aafa50f06a8?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
扩展资料:
人体血液的功能:
(1)运输功能:血液能将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由肺及消化道运送到全身各组织细胞,再将组织的代谢产物运送至肺、肾等器官排出体外,以保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
(2)缓冲作用:血液内所含水量和各种矿物质的量都是相对恒定的。血浆作为一缓冲系统,不但可以维持血浆本身及细胞外液的酸碱平衡,而且当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液时,其pH值不至波动很大,保持相对恒定,还可通过胶体渗透压调节体液平衡,血浆内的水分可以调节体温。
(3)调节机体的功能:机体功能的调节,固然主要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但内分泌的激素和一般组织的代谢产物,也不断通过血液的传递而对机体的活动发生重要作用。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向外传出时,有一部分也是通过体液机理来发挥作用的。
(4)防御和保护作用:血浆中含有的多种免疫物质以及血中的淋巴细胞,均具有免疫作用。嗜中性粒细胞对微生物与机体坏死组织,具有吞噬分解作用,为机体的防御功能。血小板与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在血管破碎时,有止血和凝血作用,为机体的保护功能。
参考资料来源:/baike.baidu.com/item/%E8%A1%80%E6%B6%B2/363094?fr=aladdin"target="_blank"title="百度百科-血液">百度百科-血液
白细胞根据形态差异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颗粒白细胞(粒细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种颗粒白细胞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绝大部分的粒细胞是中性粒细胞。
扩展资料:
一、粒细胞分类
粒细胞——细胞质中有特殊染色颗粒,根据颗粒对染料选择性的不同可分为:
1、嗜中性粒细胞:简称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granulocyte),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约占全部白细胞的53%左右,呈圆形,胞质淡红色,内含有多量的紫红色微粒(不易看清)。胞核随细胞成熟的程度而不同,幼稚型的呈杆状或马蹄形,成熟的呈分叶状,三叶的较多见,老龄的有8-9叶或更多。
2、嗜酸性粒细胞(拉丁学名:Eosinophil):细胞质内含深红色大型颗粒,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其细胞核的形状与嗜中性白细胞相似,通常有2-3叶,约占白细胞总数的4%。
3、嗜碱性粒细胞(外文名:basophilicgranulocyte拉丁文名:Basophils):数量很少,约占0.6%,大小与嗜酸性颗粒细胞基本相同。胞质内含有大的蓝紫色颗粒,胞核也分叶。
二、生物学变异
妇女绝经约升高8%。4-10岁儿童(农村环境)夜间较白天约高45%。
昼夜律中午比早晨约低20%。用力可降低约40%。高海拔约低48%。妊娠约降低25%。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粒细胞
嗜中性白细胞属于第二三道防线。人体有三道防线,第一道就是皮肤和黏膜,第二道就是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第三道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其中抗原提成是巨噬细胞的工作,嗜中性白细胞属于第二、三道防线。嗜中性细胞就是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的一种。白细胞是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可以同时各种病原微生物,预防感染。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是在瑞氏(Wright)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0.2~0.4微米)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细胞核呈杆状或2~5分叶状,叶与叶间有细丝相连。
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具有分叶形或杆状的核,胞浆内含有大量既不嗜碱也不嗜酸的中性细颗粒。这些颗粒多是溶酶体,内含髓过氧化酶、溶菌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水解酶等丰富的酶类,与细胞的吞噬和消化功能有关。
扩展资料:
嗜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除了在抗感染中起重要的防御作用外,中性粒细胞可引起感染部位的炎症反应并参与寄生虫感染引发的变态反应,从而引起免疫病理损害。
抗体直接作用于组织或细胞上的抗原,中性粒细胞通过其Fc受体与靶细胞表面的IgGFc段结合,发挥ADCC作用,从而导致细胞毒型变态反应损害;当抗原抗体比例适合而形成19S大小的免疫复合物,不易被吞噬,沉积于毛细血管壁,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至局部。
中性粒细胞通过Fc受体和C3b受体与免疫复合物结合并吞噬之。吞噬过程中脱颗粒,释放出一系列溶酶体酶类,造成血管和周围组织的损伤。
在IgE介导的速发型变态反应的部位,也有中性粒细胞的聚集,说明中性粒细胞也参与了速发型变态反应导致的病理损害(刘约翰等,1993)。嗜中性白细胞(Neutrophil)同时也在利用次氯酸用来杀灭细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性粒细胞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