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用户
更新时间:2025-11-09
319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目视比色法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色度的测定方法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目视比色法(色度的测定方法)
目视比色法。影响硫酸色度的物质是一些不饱和物和重组分,现丁辛醇装置普遍采用液相加氢,不饱和物和重组分加氢不彻底,且在加氢过程中,反应放热,流体在催化剂上不均布会产生热点,引发副反应,产生影响色度的重组分,色度的测定采用目视比色法定量。辛醇硫酸色度是指样品中不饱和物经浓硫酸处理而使颜色发生变化。

目视比色法(色度的测定方法)
100Mpa-1000Mpa。利用高压使细菌失活,从而杀灭物品中微生物。土壤有机质目视比色法中高压灭菌锅要100Mpa-1000Mpa压强。该法是通过以葡萄糖溶液为标准物质做参比,用重铬酸钾溶液氧化土壤有机质,氧化后的溶液颜色与有机质成直线相关,可直接目视比色得出结果。
1、原理不同
(1)、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基于朗伯一比尔(Lambert-Beer)定律,在分光光度计中,将不同波长的光连续地照射到一定浓度的样品溶液时,便可得到与不同波长相对应的吸收强度。利用该曲线进行物质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
(2)、比色法的原理是基于被测物质溶液的颜色或加入显色剂后生成的有色溶液的颜色,颜色深度和物质含量成正比,则根据光被有色溶液吸收的强度,即可测定溶液中物质的含量。
2、特点不同
(1)、分光光度法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快速等优点,是生物化学实验中最常用的实验方法。
(2)、比色法以生成有色化合物的显色反应为基础,针对性强,使用条件较为严格:反应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反应生成的有色化合物的组成恒定且较稳定,它和显色剂的颜色差别较大。
3、历史发展不同
(1)、比色法的历史比分光光度法悠久。早在公元初古希腊人就曾用五倍子溶液测定醋中的铁,1795年,俄国人也用五倍子的酒精溶液测定矿泉水中的铁。比色法作为一种定量分析的方法,大约开始于19世纪30~40年代。而分光光度法是现代社会普遍使用的一种测定物质含量的方法。
(2)、随着光学仪器制造技术的发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应用日益普及,精密度较高而价格又较低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已逐渐代替光电比色计,分光光度法也随之逐渐代替了比色法。
二、相同点
1、两个方法均是用来进行物质含量测定地点定性、定量方法;均需要一定的条件和设备。
扩展资料:
一、常用的比色法有两种:目视比色法和光电比色法,两种方法都是以朗伯-比尔定律(A=εbc)为基础。
1、常用的目视比色法是标准系列法,即用不同量的待测物标准溶液在完全相同的一组比色管中,先按分析步骤显色,配成颜色逐渐递变的标准色阶。
2、试样溶液也在完全相同条件下显色,和标准色阶作比较,目视找出色泽最相近的那一份标准,由其中所含标准溶液的量,计算确定试样中待测组分的含量。
3、与目视比色法相比,光电比色法消除了主观误差,提高了测量准确度,而且可以通过选择滤光片来消除干扰,从而提高了选择性。
4、但光电比色计采用钨灯光源和滤光片,只适用于可见光谱区和只能得到一定波长范围的复合光,而不是单色光束,还有其他一些局限,使它无论在测量的准确度、灵敏度和应用范围上都不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5、在分光光度计中,将不同波长的光连续地照射到一定浓度的样品溶液时,便可得到与不同波长相对应的吸收强度。
6、如以波长(λ)为横坐标,吸收强度(A)为纵坐标,就可绘出该物质的吸收光谱曲线。利用该曲线进行物质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称为分光光度法,也称为吸收光谱法。
7、用紫外光源测定无色物质的方法,称为紫外分光光度法;用可见光光源测定有色物质的方法,称为可见光光度法。它们与比色法一样,都以Lambert-Bee定律为基础。
8、上述的紫外光区与可见光区是常用的。但分光光度法的应用光区包括紫外光区,可见光区,红外光区。波长范围:
(1)、200~400nm的紫外光区
(2)、400~760nm的可见光区
(3)、2.5~25μm(按波数计为4000cm-1~400cm-1)的红外光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分光光度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比色法
目视碘比色法测淀粉酶活性需要注意的问题有:1、草酸盐、枸橼酸盐、edta-na及氟化钠对淀粉酶活性有抑制,肝素无抑制作用。2、酶活性在400u以下时与底物的水解量成线性,如测定管吸光度小于空白管吸光度一半时,应将血清量加大稀释倍数或减少血清加入量,测定结果乘稀释倍数。3、本法亦适用于其他体液淀粉酶的测定。4、唾液含高浓度淀粉酶,须防止混入。5、淀粉溶液若出现混浊或絮状物,不能再使用。血清(或血浆)中α-淀粉酶催化淀粉分子中α-1,4葡萄糖苷键水解,产生葡萄糖、麦芽糖及含有α-1,糖苷键支链的糊精。在有足够量基质的条件下,反应后加入的碘液与未被水解的淀粉结合成蓝色复合物,其蓝色的深浅与未经酶促反应的空白管比较其吸光度,从而推算出淀粉酶的活力单位。
比色法(colorimetry)是通过比较或测量有色物质溶液颜色深度来确定待测组分含量的方法。早在公元初古希腊人就曾用五倍子溶液测定醋中的铁。1795年,俄国人也用五倍子的酒精溶液测定矿泉水中的铁。但是,比色法作为一种定量分析的方法,大约开始于19世纪30~40年代。这是利用有色物质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特性来进行定性分析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基于被测物质溶液的颜色或加入显色剂后生成的有色溶液的颜色,颜色深度和物质含量成正比,则根据光被有色溶液吸收的强度,即可测定溶液中物质的含量。如利用光电效应,将透过有色溶液后的光强度成正比例地变换为电流的强度来进行比色定量的方法,称为光电比色法。
原理就是以有色化合物的显色反应为基础,通过比较(目视比色法)或测量(光电比色法)有色物质溶液颜色深度来确定待测组分含量的方法.
特点...光电比色法一般来说比目视比色法较灵敏、准确
现在来说应该是比较老的技术了吧.特点也不突出了吧.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