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用户
更新时间:2025-11-08
410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荧光内窥镜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荧光内窥镜以及国产内窥镜厂家排名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荧光内窥镜(国产内窥镜厂家排名)
WS507—2016ruǎnshìnèijìngqīngxǐxiāodújìshùguīfàn
Regulationforcleaninganddisinfectiontechniqueofflexibleendoscope
ICS11.020
C0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507—2016《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Regulationforcleaninganddisinfectiontechniqueofflexibleendoscope)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6年12月27日发布,自2017年06月01日起实施。
本标准的4.1.1、4.1.2、5.2.7、5.2.8、5.3.3、5.3.7、5.3.8、5.3.9b)、5.3.11c)2)、5.3.11e)2)、5.3.11f)2)、
6.1.2c)、6.1.4a)1)、6.2.2g)、6.3.2、6.4.5a)1)、7.1.2、7.6.4为推荐性条款,其余为强制性条款。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管理研究所、总后勤部卫生部医疗管理局、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黑龙江省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运喜、邢玉斌、巩玉秀、田晓丽、李兆申、王力红、张流波、李六亿、方英、刘枫、
索继江、孔金艳、邓敏、张宇、张京利、杨云生、陈翠敏、任旭、张澍田、姜泊、郭学刚。
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软式内镜清洗消毒相关的管理要求、布局及设施、设备要求、清洗消毒操作规程、监测与记录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开展软式内镜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
注:本标准中的“内镜”系指软式内镜。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1598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GB28234酸性氧化电位水生成器安全与卫生标准
GB30689内镜自动清洗消毒机卫生要求
WS/T311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WS/T313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WS/T367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软式内镜flexibleendoscope
用于疾病诊断、治疗的可弯曲的内镜。
3.2
清洗cleaning
使用清洗液去除附着于内镜的污染物的过程。
3.3
漂洗rinsing
用流动水冲洗清洗后内镜上残留物的过程。
3.4
终末漂洗finalrinsing
用纯化水或无菌水对消毒后的内镜进行最终漂洗的过程。
3.5
清洗液cleaningsolution
按照产品说明书,将医用清洗剂加入适量的水配制成使用浓度的液体。
4.1.1有条件的医院宜建立集中的内镜诊疗中心(室),负责内镜诊疗及清洗消毒工作。
4.1.2内镜的清洗消毒也可由消毒供应中心负责,遵循本标准开展工作。
4.1.3应将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纳入医疗质量管理,制定和完善内镜诊疗中心(室)医院感染管理和内镜清洗消毒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落实,加强监测。
4.1.4护理管理、人事管理、医院感染管理、设备及后勤管理等部门,应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对内镜诊疗中心(室)的管理履行以下职责:
a)根据工作量合理配置内镜诊疗中心(室)的工作人员。
b)落实岗位培训制度。将内镜清洗消毒专业知识和相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纳入内镜诊疗中心(室)人员的继续教育计划。
c)对内镜诊疗中心(室)清洗、消毒、灭菌工作和质量监测进行指导和监督,定期进行检查与评价。
d)发生可疑内镜相关感染时,组织、协调内镜诊疗中心(室)和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e)对内镜诊疗中心(室)新建、改建与扩建的设计方案进行卫生学审议;对清洗、消毒与灭菌设备的配置与质量指标提出意见。
f)负责设备购置的审核(合格证、技术参数);建立对厂家设备安装、检修的质量审核、验收制度;
专人负责内镜诊疗中心(室)设备的维护和定期检修,并建立设备档案。
g)保障内镜诊疗中心(室)的水、电、压缩空气的供给和质量,定期进行设施、管道的维护和检修。
4.2.1应建立健全岗位职责、清洗消毒操作规程、质量管理、监测、设备管理、器械管理、职业安全防护、继续教育和培训等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4.2.2应有相对固定的专人从事内镜清洗消毒工作,其数量与本单位的工作量相匹配。
4.2.3应指定专人负责质量监测个工作。
4.2.4工作人员进行内镜诊疗或者清洗消毒时,应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和WS/T311的要求做好个人防护,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不同区域人员防护着装要求见附录A。
4.2.5内镜诊疗中心(室)的工作人员应接受与其岗位职责相应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正确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a)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灭菌的知识与技能;
b)内镜构造及保养知识;
c)清洗剂、消毒剂及清洗消毒设备的使用方法;
d)标准预防及职业安全防护原则和方法;
e)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相关知识。
5.1.1内镜诊疗中心(室)应设立办公区、患者候诊室(区)、诊疗室(区)、清洗消毒室(区)、内镜与附件储存库(柜)等,其面积应与工作需要相匹配。
5.1.2应根据开展的内镜诊疗项目设置相应的诊疗室。
5.1.3不同系统(如呼吸、消化系统)软式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分室进行。
5.2.1诊疗室内的每个诊疗单位应包括诊查床1张、主机(含显示器)、吸引器、治疗车等。
5.2.2软式内镜及附件数量应与诊疗工作量相匹配。
5.2.3灭菌内镜的诊疗环境至少应达到非洁净手术室的要求。
5.2.4应配备手卫生装置,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
5.2.5应配备口罩、帽子、手套、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等。
5.2.6注水瓶内的用水应为无菌水,每天更换。
5.2.7宜采用全浸泡式内镜。5.2.8宜使用一次性吸引管。
5.3.1应独立设置。
5.3.2应保持通风良好。
5.3.3如采用机械通风,宜采取“上送下排”方式,换气次数宜≥10次/h,最小新风量宜达到2次/h。
5.3.4清洗消毒流程应做到由污到洁,应将操作规程以文字或图片方式在清洗消毒室适当的位置张贴。
5.3.5不同系统(如呼吸、消化系统)软式内镜的清洗槽、内镜自动清洗消毒机应分开设置和使用。
5.3.6应配有以下设施、设备:
a)清洗槽。手工清洗消毒操作还应配备漂洗槽、消毒槽、终末漂洗槽。
b)全管道灌流器。
c)各种内镜专用刷。
d)压力水枪。
e)压力气枪。
f)测漏仪器。
g)计时器。
h)内镜及附件运送容器。
i)低纤维絮且质地柔软的擦拭布、垫巾。
j)手卫生装置,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
5.3.7宜配备动力泵(与全管道灌流器配合使用)、超声波清洗器。
5.3.8宜配备内镜自动清洗消毒机。
5.3.9内镜自动清洗消毒机相关要求应符合GB30689的规定,主要包括:
a)应具备清洗、消毒、漂洗、自身消毒功能;
5.3.10灭菌设备:用于内镜灭菌的低温灭菌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5.3.11清洗消毒室的耗材应满足以下要求:
a)水:应有自来水、纯化水、无菌水。自来水水质应符合GB5749的规定。纯化水应符合GB5749的规定,并应保证细菌总数≤10CFU/100mL;生产纯化水所使用的滤膜孔径应≤0.2μm,并定期更换。无菌水为经过灭菌工艺处理的水。必要时对纯化水或无菌水进行微生物学检测。
b)压缩空气:应为清洁压缩空气。
c)医用清洗剂应满足以下要求:
1)应选择适用于软式内镜的低泡医用清洗剂;
2)可根据需要选择特殊用途的医用清洗剂,如具有去除生物膜作用的医用清洗剂。
d)医用润滑剂:应为水溶性,与人体组织有较好的相容性,不影响灭菌介质的穿透性和器械的机械性能。
e)消毒剂应满足以下要求:
1)应适用于内镜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并对内镜腐蚀性较低;
2)可选用邻苯二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二氧化氯、酸性氧化电位水、复方含氯消毒剂,也可选用其他消毒剂;
3)部分消毒剂使用方法见附录B;
4)酸性氧化电位水应符合GB28234的规定。
f)灭菌剂应满足以下要求:
1)应适用于内镜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并对内镜腐蚀性较低;
2)可选用戊二醛、过氧乙酸,也可选用其他灭菌剂;
3)部分灭菌剂使用方法见附录B。
g)消毒剂浓度测试纸: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h)干燥剂:应配备75%~95%乙醇或异丙醇。5.3.12个人防护用品:应配备防水围裙或防水隔离衣、医用外科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帽子、手套、专用鞋等。
内表面应光滑、无缝隙,便于清洁和消毒,与附件储存库(柜)应通风良好,保持干燥。
6.1.1所有软式内镜每次使用后均应进行彻底清洗和高水平消毒或灭菌。
6.1.2软式内镜及重复使用的附件、诊疗用品应遵循以下原则进行分类处理:
a)进人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软式内镜及附件应进行灭菌;
b)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软式内镜及附属物品、器具,应进行高水平消毒;
c)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用品宜低水平消毒或清洁。
6.1.3内镜清洗消毒应遵循以下流程(见图1)。
图1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流程
6.1.4注意事项如下:
a)内镜使用后应按以下要求测漏:
1)宜每次清洗前测漏;
2)条件不允许时,应至少每天测漏1次。
b)内镜消毒或灭菌前应进行彻底清洗。
c)清洗剂和消毒剂的作用时间应遵循产品说明书。确诊或疑似分枝杆菌感染患者使用过的内镜及附件,其消毒时间应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d)消毒后的内镜应采用纯化水或无菌水进行终末漂洗,采用浸泡灭菌的内镜应采用无菌水进行终末漂洗。
e)内镜应储存于清洁、干燥的环境中。
f)每日诊疗工作开始前,应对当日拟使用的消毒类内镜进行再次消毒、终末漂洗、干燥后,方可用于患者诊疗。
6.2.1预处理流程如下:
a)内镜从患者体内取出后,在与光源和视频处理器拆离之前,应立即用含有清洗液的湿巾或湿纱布擦去外表面污物,擦拭用品应一次性使用;
b)反复送气与送水至少10s;
c)将内镜的先端置入装有清洗液的容器中,启动吸引功能,抽吸清洗液直至其流入吸引管;
d)盖好内镜防水盖;
e)放入运送容器,送至清洗消毒室。
6.2.2测漏流程如下:
a)取下各类按钮和阀门;
b)连接好测漏装置,并注入压力;
c)将内镜全浸没于水中,使用注射器向各个管道注水,以排出管道内气体;
d)首先向各个方向弯曲内镜先端,观察有无气泡冒出;再观察插入部、操作部、连接部等部分是否有气泡冒出;
e)如发现渗漏,应及时保修送检;
f)测漏情况应有记录;
g)也可采用其他有效的测漏方法。
6.2.3清洗流程如下:
a)在清洗槽内配制清洗液,将内镜、按钮和阀门完全浸没于清洗液中。
b)用擦拭布反复擦洗镜身,应重点擦洗插入部和操作部。擦拭布应一用一更换。
c)刷洗软式内镜的所有管道,刷洗时应两头见刷头,并洗净刷头上的污物;反复刷洗至没有可见污染物。
d)连接全管道灌流器,使用动力泵或注射器将各管道内充满清洗液,浸泡时间应遵循产品说明书。
e)刷洗按钮和阀门,适合超声清洗的按钮和阀门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进行超声清洗。
f)每清洗1条内镜后清洗液应更换。
g)将清洗刷清洗干净,高水平消毒后备用。
6.2.4漂洗流程如下:
a)将清洗后的内镜连同全管道灌流器、按钮、阀门移入漂洗槽内;
b)使用动力泵或压力水枪充分冲洗内镜各管道至无清洗液残留;
c)用流动水冲洗内镜的外表面、按钮和阀门;
d)使用动力泵或压力气枪向各管道充气至少30s,去除管道内的水分;
e)用擦拭布擦干内镜外表面、按钮和阀门,擦拭布应一用一更换。
6.2.5消毒(灭菌)流程如下:
a)将内镜连同全管道灌流器,以及按钮、阀门移入消毒槽,并全部浸没于消毒液中;
b)使用动力泵或注射器,将各管道内充满消毒液,消毒方式和时间应遵循产品说明书;
c)更换手套,向各管道至少充气30s,去除管道内的消毒液;
d)使用灭菌设备对软式内镜灭菌时,应遵循设备使用说明书。
6.2.6终末漂洗流程如下:
a)将内镜连同全管道灌流器,以及按钮、阀门移入终末漂洗槽;
b)使用动力泵或压力水枪,用纯化水或无菌水冲洗内镜各管道至少2min,直至无消毒剂残留;
c)用纯化水或无菌水冲洗内镜的外表面、按钮和阀门;
d)采用浸泡灭菌的内镜应在专用终末漂洗槽内使用无菌水进行终末漂洗;
e)取下全管道灌流器。
6.2.7干燥流程如下:
a)将内镜、按钮和阀门置于铺设无菌巾的专用干燥台。无菌巾应每4h更换1次。
b)用75%~95%乙醇或异丙醇灌注所有管道。
c)使用压力气枪,用洁净压缩空气向所有管道充气至少30s,至其完全干燥。
d)用无菌擦拭布、压力气枪干燥内镜外表面、按钮和阀门。
e)安装按钮和阀门。
6.3.1使用内镜清洗消毒机前应先遵循6.2.1、6.2.2、6.2.3、6.2.4的规定对内镜进行预处理、测漏、清洗和漂洗。
6.3.2清洗和漂洗可在同一清洗槽内进行。
6.3.3内镜清洗消毒机的使用应遵循产品使用说明。
6.3.4无干燥功能的内镜清洗消毒机,应遵循6.2.7的规定进行干燥。
6.4.1附件使用后应及时浸泡在清洗液里或使用保湿剂保湿,如为管腔类附件应向管腔内注入清洗液。
6.4.2附件的内外表面及关节处应仔细刷洗,直至无可见污染物。
6.4.3采用超声清洗的附件,应遵循附件的产品说明书使用医用清洗剂进行超声清洗。清洗后用流动水漂洗干净,干燥。
6.4.4附件的润滑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
6.4.5根据6.1.2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
a)耐湿、耐热附件的消毒:
1)可选用热力消毒,也可采用消毒剂进行消毒;
2)消毒剂的使用方法应遵循产品说明书;
3)使用消毒剂消毒后,应采用纯化水或无菌水漂洗干净,干燥备用。
b)耐湿、耐热附件的灭菌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的附件应采用低温灭菌设备或化学灭菌剂浸泡灭菌,采用化学灭菌剂浸泡灭菌后应使用无菌水漂洗干净,干燥备用。
6.5.1内镜干燥后应储存于内镜与附件储存库(柜)内,镜体应悬挂,弯角固定钮应置于自由位,并将取下的各类按钮和阀门单独储存。
6.5.2内镜与附件储存库(柜)应每周清洁消毒1次,遇污染时应随时清洁消毒。
6.5.3灭菌后的内镜、附件及相关物品应遵循无菌物品储存要求进行储存。
6.6.1每日清洗消毒工作结束,应对清洗槽、漂洗槽等彻底刷洗,并采用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或其他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6.6.2每次更换消毒剂时,应彻底刷洗消毒槽。
6.6.3每日诊疗及清洗消毒工作结束后,应对内镜诊疗中心(室)的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
7.1.1应采用目测方法对每件内镜及其附件进行检查。内镜及其附件的表面应清洁、无污渍。清洗质量不合格的,应重新处理。
7.1.2可采用蛋白残留测定、ATP生物荧光测定等方法,定期监测内镜的清洗效果。
7.2.1.1应遵循产品使用说明书进行浓度监测。
7.2.1.2产品说明书未写明浓度监测频率的,一次性使用的消毒剂或灭菌剂应每批次进行浓度监测;重复使用的消毒剂或灭菌剂配制后应测定一次浓度,每次使用前进行监测;消毒内镜数量达到规定数量的一半后,应在每条内镜消毒前进行测定。
7.2.1.3酸性氧化电位水应在每次使用前,应在使用现场酸性氧化电位水出水口处,分别测定pH和有效氯浓度。
每季度应监测1次,监测方法应遵循WS/T367的规定。
7.3.1消毒内镜应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监测采用轮换抽检的方式,每次按25%的比例抽检。内镜数量少于等于5条的,应每次全部监测;多于5条的,每次监测数量应不低于5条。
7.3.2监测方法应遵循GB15982的规定,消毒合格标准:菌落总数≤20CFU/件。
7.3.3当怀疑医院感染与内镜诊疗操作相关时,应进行致病性微生物检测,方法应遵循GB15982的规定。
7.4.1内镜清洗消毒机新安装或维修后,应对清洗消毒后的内镜进行生物学监测,监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7.4.2内镜清洗消毒机的其他监测,应遵循国家的有关规定。
7.5.1每季度应对医务人员手消毒效果进行监测,监测方法应遵循WS/T313的规定。
7.5.2每季度应对诊疗室、清洗消毒室的环境消毒效果进行监测,监测方法应遵循WS/T367的规定。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7.6.1应记录每条内镜的使用及清洗消毒情况,包括:诊疗日期、患者标识与内镜编号(均应具唯一性)、清洗消毒的起止时间以及操作人员姓名等。
7.6.2应记录使用中消毒剂浓度及染菌量的监测结果。
7.6.3应记录内镜的生物学监测结果。
7.6.4宜留存内镜清洗消毒机运行参数打印资料。
7.6.5应记录手卫生和环境消毒质量监测结果。
7.6.6记录应具有可追溯性,消毒剂浓度监测记录的保存期应≥6个月,其他监测资料的保存期应≥3年。
内镜诊疗中心(室)不同区域人员防护着装要求见表A.1。
表A.1内镜诊疗中心(室)不同区域人员防护着装要求
区域
防护着装
工作服
手术帽
口罩
手套
护目镜或面罩
防水围裙或防水隔离衣
专用鞋
诊疗室
√
√
√
√
△
清洗消毒室
√
√
√
√
√
√
√
注:√应使用,△宜使用。
部分消毒(灭菌)剂使用方法见表B.1。
表B.1部分消毒(灭菌)剂使用方法
消毒(灭菌)剂
高水平消毒及灭菌参数
使用方式
注意事项
邻苯二甲醛
(OPA)
浓度:0.55%(0.5%~0.6%)
时间:消毒≥5min
1.内镜清洗消毒机。
2.手工操作:消毒液应注满各管道,浸泡消毒
1.易使衣服、皮肤、仪器等染色。
2.接触蒸气可能***呼吸道和眼睛
戊二醛
(GA)
浓度:≥2%(堿性)
时间:支气管镜消毒浸泡时间≥20min;其他内镜消毒≥10min;结核杆菌、其他分枝杆菌等特殊感染患者使用后的内镜浸泡≥15min;灭菌≥10h
1.内镜清洗消毒机。
2.手工操作:消毒液应注满各管道,浸泡消毒
1.对皮肤、眼睛和呼吸具有致敏性和***性,并能引发皮炎、结膜炎、鼻腔发炎及职业性哮喘,宜在内镜清洗消毒机中使用。
2.易在内镜及清洗消毒设备上形成硬结物质
过氧乙酸
(PAA)
浓度:0.2%~0.35%(体积分数)
时间:消毒≥5min,灭菌≥10min
内镜清洗消毒机
对皮肤、眼睛和呼吸道有***性
二氧化氯
浓度:100mg/L~500mg/L
时间:消毒3min~5min
1.内镜清洗消毒机。
2.手工操作:消毒液应注满各管道,浸泡消毒
活化率低时产生较大***性气味,宜在内镜清洗消毒机中使用
酸性氧化电位水
(AEOW)
主要指标:
有效氯浓度60mg/L±10mg/L;
pH2.0~3.0;
氧化还原电位≥1100mV;
残留氯离子<1000mg/L。
时间:消毒3min~5min
1.酸性氧化电位水内镜清洗消毒机。
2.手工操作:使用专用连接器将酸性氧化电位水出水口与内镜各孔道连接,流动浸泡消毒
1.在存在有机物质的情况下,消毒效果会急剧下降,消毒前清洗应彻底。尤其对污染严重、不易清洗的内镜(如肠镜等),应增加刷洗次数,延长清洗时间,保证清洗质量。
2.应采用流动浸泡方式消毒。
3.消毒后纯化水或无菌水冲洗30s
注1:表中所列的消毒(灭菌)剂,其具体使用条件与注意事项等遵循产品使用说明书。
注2:表中未列明的同类或其他消毒(灭菌)剂,其使用方式与注意事项等遵循产品使用说明书。

荧光内窥镜(国产内窥镜厂家排名)
bíxīròu
nasalpolyp[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鼻息肉(nasalpolyp[1])又称鼻痔[2]、鼻菌[3]。是指以鼻塞日久,鼻窍内见有表面光滑、触之柔软而不痛的赘生物为主要表现的鼻病[2]。鼻息肉是鼻部常见疾病,也与某些全身疾病有关。其状若葡萄或榴子,光滑柔软,带蒂而可活动[4]。
《外科正宗》卷四曰:“鼻内息肉如榴子,渐大下垂,闭塞孔窍,使气不宣通。”
鼻息肉一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原是指鼻塞症状,“若鼻息肉不通”而言,至隋代《诸病源候论》始列为病名,并对其病机、症状做了扼要论述[4]。后世医家对本病的论述也较多。
鼻息肉多因肺经湿热,壅结鼻窍所致[4]。
《外科大成》卷三:“鼻痔……由肺经湿热内蒸,如朽木而生芝兰也。”
多由素嗜炙煿厚味,致使湿热内生,上蒸于肺胃,结滞鼻窍而成[4]。或因鼻窍长期受风湿热邪毒侵袭,致肺经蕴热,失于宣畅,湿热邪浊渐积鼻窍,留伏不散,凝滞而结成息肉之患[4]。
《医学入门》卷五:“鼻痔肺风热极,日久凝浊,结成息肉如枣,滞塞鼻窍。”
鼻息肉的主要症状为持续性鼻塞,并有嗅觉减退,鼻涕增多,常有头昏、头痛[4]。
检查时,可见鼻腔内一个或多个赘生物,表面光滑,色灰白或淡红,半透明,触之柔软而不痛,可移动[4]。若息肉较多较大,可引起鼻外形的改变,鼻梁变宽而膨大[4]。
因湿浊壅滞,积聚日久而成息肉[4]。
肿为湿浊而生,故柔软而半透明,色灰白[4]。
偏于热,则呈淡红色[4]。
肿物阻于鼻腔,清窍不通,脉络受阻,故鼻塞多呈持续性,嗅觉减退[4]。
鼻之上为頞,頞之上为脑,其气上通于脑,湿热停聚,肺窍不利,故头痛,头昏,涕多[4]。
鼻腔检查,发现鼻内有一个或多个表面光滑、大小不一、带蒂可活动、质软无痛的赘生物,为本病的主要诊断依据[4]。
鼻息肉·寒湿凝聚证(nasalpolypwithpatternofcolddampnesscongelationandaggregation)是指寒湿凝聚,以渐进性或持续性鼻塞,嗅觉减退或丧失,鼻黏膜色淡或苍白,鼻息肉色白透明,伴流涕清稀或白黏、喷嚏多、易感冒、畏风寒,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等为常见症的鼻息肉证候[2]。
鼻息肉·湿热蕴结证(nasalpolypwithdampnessheatamas***entpattern)是指湿热蕴积,以持续性鼻塞,嗅觉减退,涕液黄稠,鼻黏膜色红,息肉灰白、淡红或暗红,鼻道有稠脓涕,伴头痛头胀、纳呆腹胀、大便黏滞、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鼻息肉证候[2]。
清肺宣气,泻湿散结[4]。
可选用辛夷清肺饮[备注]辛夷清肺饮(《医宗金鉴》):辛夷花、生甘草、石膏、知母、栀子、黄芩、枇杷叶、升麻、百合、麦冬加车前子、泽泻、僵蚕等治疗:方中用黄芩、栀子、石膏、知母、桑白皮清肺胃之热,辛夷花、枇杷叶宣疏肺气。加用车前子、泽泻、僵蚕以泻湿解毒[4]。
若头痛加白芷、蔓荆子等以疏散风邪,清利头目。方中百合、麦冬甘寒碍湿,可减去不用[4]。
若涕痰多,宜燥湿化痰,行气散结,可选用二陈汤加贝母、僵蚕、枳实、丝瓜络治疗:方中以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燥湿化痰,加贝母、僵蚕、枳实、丝瓜络以行气通络,散结消肿[4]。
若息肉暗红者,可酌加用活血化瘀药物,如桃仁、红花、川芎、丹皮之类[4]。
以苍耳散为主方治疗鼻息肉:肺经郁热者合桃红四物汤,脾湿犯肺者合二陈汤,脾肺气虚者合补中益气汤[5]。
1)用有腐蚀收敛作用的中草药末,如硇砂散、明矾散等,用水或香油调和,放于棉片上,敷于息肉根部或表面,每天1次,7~14次为一疗程。或于息肉摘除后1星期敷药,可减少复发。[4]
2)苦丁香、甘遂各18g,青黛、草乌、枯矾各3g,共研细末,麻油调合,点涂息肉上,每日一次。或用瓜蒂、细辛等分,研末,每用少许吹息肉处。[4]
3)用消息散或消息油[5]:
消息散:白芷、辛夷、薄荷各6g,研面,加冰片0.5g,麝香0.3g,合研极细面,装瓶内备用。用时取药粉少许,吹入息肉处,或用蜜调,涂息肉处,每日2次。
消息油:白芷、辛夷、杏仁、甘遂各20g,芝麻油250ml。将药与油同放锅内浸24h后,加火将药炸成黑黄色为度,离火除去药渣,加液状石蜡500ml、冰片1.5g、薄荷霜1g,搅匀过滤,分装入满瓶内备用。用时仰头滴鼻,或用棉球蘸药塞鼻,每日2~3次。
4)摘除息肉。
《外科正宗》卷四载有“取鼻痔秘法”:“先用茴香草散(茴香草、高良姜晒干,等分为末)连吹二次,次用细铜箸二根,箸头鉆一小孔,用丝线穿孔内,二箸相离五分许,以二簪头直入鼻痔根上,将箸线绞紧,向下一拔,其痔自然拔落}置水中观其大小,预用胎发烧灰同象牙末等分吹鼻内,其血自止。”
现代摘除息肉方法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从手术器械及用药等方面做了改进[6]:
适应证及禁忌证:
鼻息肉患者,身体一般情况良好,可行手术摘除。如有下列情况,暂缓手术。
(1)身体有急性病存在时,暂缓手术。
(2)高血压患者,可在使用降压药,使血压降低后施行。
(3)血液病如粒细胞减少症、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等,不宜手术。
术前准备:
术前1h给苯巴比妥0.06~0.09g口服,剪除鼻毛。
手术步骤:
(1)以棉片蘸2%地卡因溶液或4%可卡因溶液,做鼻粘膜表面麻醉2次,每次时间为5min。
(2)用鼻息肉圈套器套住鼻息肉根部,将息肉从根部绞断并取出。如一次套不干净,可多次将其套出。
(3)鼻息肉摘除后,用消毒凡士林纱布条填塞鼻腔压迫止血。
术后护理:
(1)术后宜安静休息。
(2)注意鼻腔出血情况,如少许出血,可不必处理。如渗血量多,应取出再行填塞,并可给予止血药物。
(3)术后24h,取出鼻腔填塞物。如出血多,可用1%麻黄素溶液棉片再予填塞压迫止血。必要时,再用凡士林纱布填塞。如术后数天,仍有出血,多数由于术面感染,必须结合抗菌消炎药物治疗。
(4)取出纱条后,鼻腔使用1%麻黄素及5%强蛋白银溶液等交替滴鼻。术后第7天开始,可用硇砂散或明矾散敷放于鼻息肉的根部处,减少息肉的复发机会。
鼻息肉多来源于中鼻道窦口、鼻道复合体和筛窦,高度水肿的鼻粘膜由中鼻道、窦口向鼻腔膨出下垂而形成息肉。由于病因的多元性和明显的术后复发倾向,故在鼻科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
鼻息肉是由于鼻粘膜长期炎性反应引起组织水肿的结果。是由于极度水肿的鼻腔鼻窦粘膜在重力作用下逐渐下垂而形成。多数认为慢性感染和变态反应是致病的可能原因。近年发现与阿期匹林耐受不良,内源性哮喘等全身性疾病有密切联系。
发病率据我国50~60年代统计资料,鼻息肉患者占耳鼻咽喉科门诊的1%~3%。最近国外有人统计在鼻炎患者中鼻息肉占8.5%(Settipane,1987)。儿童罹患此病者少见。发病年龄以中年人居多,男性略高于女性。
引起本病的病因仍不清楚。现多认为上呼吸道慢性感染、变态反应,是引起鼻息肉的主要原因。
Woakes(1885)最早提出筛窦反复感染使粘膜发生坏死性炎症,最终导致筛窦息肉,至今仍有许多人同意这一观点。因为在感染性炎症过程中释放出的细菌毒素和炎性介质,可使粘膜内淋巴引流不畅,静脉瘀血,小血管扩张,渗出增加,粘膜水肿,现时毒素也引起支配血管的神经末梢受损而使血管进一步扩张,加重渗出。长期存在水肿的粘膜,屏障作用减弱,又可产生反复感染性炎性反应,粘膜水肿又进一步加重,最后促使息肉形成。Stierna(1991)最近证实,封闭动物上颌窦窦口,然后向窦内引起致病菌,结果发现窦内粘膜有息肉生成。此外,在某些先天性呼吸粘膜异常(如囊性纤维化、不动纤毛综合征)所致的反复呼吸道感染病人中,也常有鼻息肉的发生。在这类鼻息肉组织中可见较多嗜中性粒细胞,但临床观察应用抗生素治疗鼻息肉收效甚微。尽管X线平片显示鼻息肉病人多有鼻窦粘膜增厚的“鼻窦炎”征象,但鼻窦灌洗液中很少见有脓细胞和细菌(Dawes等1989)。因此认为感染可能促进息肉生长,但不是息肉发生的必备条件。
Kern和Schenck(1933)基于临床统计资料分析认为,鼻息肉是变态反应的结果。因为他们发现在哮喘、枯草热(季节性鼻炎)等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中,鼻息肉有较高的发病率,而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肺脓肿,支气管扩张和肺结核)则极少见。后来的许多研究都支持这一观点,主要根据是:①鼻息肉组织含有高水平组胺(Bumsted,1979;董震1983);②鼻息肉组织内有大量嗜酸细胞浸润和脱颗粒肥大细胞(Friedman,1989;DrakeLee等,1984、1987);③鼻肉组织中有IgE生成细胞,息肉液体中IgE水平高于血清(DrakeeLee,1984);④以特异性变应原激发鼻息肉组织,可使其释放与IgE介导的变态反应相同的化学介质(Kaliner等,1973);⑤与鼻粘膜相比,鼻息肉组织中花生四烯酸代谢明显增高,使产生大量白细胞三烯、炎性细胞趋化因子等(Jung,1987)。上述事实提示,鼻粘膜局部发生IgE介导的变态反应,释放大量的组织胺、白细胞三烯和炎性细胞趋化因子,这些化学介质可使局部血管扩张、渗出增加、组织水肿、腺体增生、嗜酸细胞浸润,嗜酸细胞又可释放主要堿性蛋白(MBP)等细胞毒物质,使小血管壁神经末梢破坏,更有利于小血管扩张,渗出增加。这种发生于局部的变态反应,很难用常规变应原皮肤试验或血清学试验查出来,因为特异性IgE主要存在于息肉囊液内(Jones等,1987;Frenkiel等,1985)。
董震(1983)曾发现部分鼻息肉患者血清中IgG免疫复合物水平与息肉液体IgG含量呈正相关,但此类患者息肉液体IgG含量相对较低。小川(1986)和Small(1986)发现息肉液体中有高水平IgE免疫复合物。据此推测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型)可能是鼻息肉的形成机制之一,但Jankowski(1989)通过免疫荧光法并未发现息肉组织中小血管周围和上皮内有免疫复合物沉着。
另有一些学者根据大样本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分析,对鼻息肉形成过程中变态反应的作用持有异义。Caplin等(1971)的3000名特异性个体中,鼻息肉发生率为0.5%。Settipane等(1977)在6037名哮喘和鼻炎患者中发现,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者,鼻息肉发病率为5%,而皮试阴性者发病率为12%。Drakelee(1984)调查剑桥Addenbrooke医院近两年连续入院的200名鼻息肉患者,结果未发现患者的病史特点、变应原皮试及血清IgE检查等方面与变态反应有关。此外,易患变态反应疾病的儿童患者,极少有鼻息肉的发生。JanKowski等(1989)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虽发现息肉组织中有大量嗜酸细胞浸润,却未能证实与变态反应有何关系,息肉组织内IgE生成细胞极少。因此他认为,只有开清嗜酸细胞在息肉组织中的浸润机制,才能了解鼻息肉形成的原因。
赵秀杰等(1995)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鼻息肉组织内发现大量雌二醇受体阳性细胞,且与肥大细胞的数量和分布相关,但与性别无关。已知雌二醇可增强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的能力,故雌二醇受体阳性细胞的存在,提示了雌二醇对息肉的形成可能有一定作用。
Petruson等(1988)发现鼻息肉组织内含有高浓度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I)。据此推测在封闭的鼻窦内,由于窦粘膜感染性或变态反应性炎性反应的***,使粘膜内的巨噬细胞释放IGFI并积蓄在粘膜内,可长时间***粘膜增殖。当增殖的粘膜充满窦腔时,便从窦口突入鼻腔。这种长期存在的生长性***与局部炎性反应是导致息肉形成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鼻息肉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可因条件而异,但都引起局部粘膜的炎性反应。嗜酸细胞浸润和脱颗粒肥大细胞、组织极度水肿,构成了鼻息肉的病理学基础。
鼻息肉由高度水肿的鼻粘膜构成。上皮为假复层柱纤毛上皮,也有部分上皮化生为鳞状上皮,系长期外界***所致。上皮下为水肿的疏松结缔组织,其间有浸润的炎性细胞,包括浆细胞、嗜中性细胞、嗜酸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其中嗜酸细胞浸润是鼻息肉组织学的一个明显特点。Mygind(1979)将鼻息肉分为嗜酸细胞性和嗜中性细胞性两种,后者提示鼻粘膜有化脓性感染,息肉的形成可能与此有关。以往根据组织学构成的不同,又常将鼻息肉分成三种病理类型:水肿型、腺泡型和纤维型。前两型主要是炎性细胞浸润、血管渗出增多、腺体分泌旺盛的结果,后者则源于纤维母细胞和胶原纤维增生。Kakoi等(1987)认为前两型是鼻粘膜组织反应的活跃表现,而后者为组织反应的终末阶段。其完整的病变变化规律是:圆细胞浸润于鼻窦粘膜,固有层水肿,进一步引起粘膜限局性突起,并有腺体在局部增生。突起的粘膜由于固有层水肿逐渐加重,可经窦口膨入鼻腔并继续生长。此为活跃阶段,其中有的可演变纤维型即终末阶段。
如病史长,息肉体积大,可引起鼻外形改变。鼻梁增宽扁平,两侧鼻背隆起,即所谓“蛙形鼻”。息肉若突出前鼻孔,因受空气、尘埃***,前鼻孔处的鼻肉表面呈淡红色。在鼻腔内可见息肉为圆形、表面光滑、质软、灰白色囊性肿物,其蒂部在中鼻道内。Johansen等(1993)提出描述息肉大小的记分方法:息肉体积小,仅引起轻度鼻塞,未达到下鼻甲上缘者记1分;引起较明显鼻塞,息肉大小位于下鼻甲上下缘之间记2分;引起鼻腔完全阻塞,息肉前端已达下鼻甲下缘以下者记3分。
患者就诊时多有较长时间的鼻病病史。起初感觉鼻内似有擤不出的鼻涕,系鼻腔上半部被息肉堵塞所致。夜晚可出现明显鼻塞而致张口呼吸,久而久之可继发慢性咽炎。鼻塞多为持续性,血管收缩剂滴鼻无明显疗效,这是因为鼻肉很少有血管分布的缘故。又由于息肉无神经分布,故患者很少很喷嚏。但若鼻粘膜有变态反应性炎症时,也可出现喷嚏、清涕等症状。鼻息肉病时的分泌物多为浆粘液性,若并发感染可有脓性分泌物。继续生长变大的息肉不仅使鼻塞明显加重,且可引起头昏或头痛,可能为鼻窦受累的缘故。鼻窦受累可有两种情况:一是源于鼻息肉的同一病变,一是息肉阻碍鼻窦引流的继发性病变。前者是鼻窦粘膜增生性不肿肥厚,即所谓增生性鼻窦炎,鼻息肉并发鼻窦炎多属此种。抗生素对此类鼻窦炎无效,皮质类固醇制剂则可对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后者继发感染可并发化脓性鼻窦炎。鼻息肉病人多有嗅觉减退以至缺失。巨大息肉若阻塞后鼻孔甚至突入鼻咽部,尚可引起听力下降等耳部症状,系耳咽管咽口受压所致。
少数巨大息肉尚可引起侵袭性并发症。生长较快、体积巨大的息肉,可借助其机械性挤压破坏鼻窦窦壁或鼻腔顶壁,继之侵犯眼眶、额窦、前颅窝、蝶窦和中颅窝等。如Kaufman等(1989)报告一例鼻息肉充满鼻腔,并通过蝶窦进入颅内脑下垂体窝和脑底池,也侵犯眼眶,同时压迫海绵窦。患者表现为眼肌麻痹、眼球突出和视野损失。
由于鼻粘膜是整个呼吸道粘膜的一部分,而且鼻与气道之间存在鼻肺反射,故鼻粘膜病变可借助某种机制与呼吸道其他疾病相关联。
1.支气管哮喘大量临床资料统计发现,鼻息肉患者有较高哮喘发病率。Moleney等(1977)综合文献发病率为2.9%~72%,而哮喘患者有鼻息肉者为23%~42%。最近JnttAlanko(1989)在85名鼻息肉患者中发现34人患哮喘(40%)。最早注意到鼻息肉与哮喘有关的是Voltolini(1871),以后VanderVeer(1920)报告鼻息肉手术可加重哮喘状态,随即引起人们对二者关系的重视,但确切机制不清。Robison(1962)在研究中发现,用气囊压迫上颌窦粘膜可诱发哮喘发作,故认为鼻肺反射参与这一机制。二者组织学改变类似,均为粘膜水肿和嗜酸细胞浸润。
2.阿斯匹林耐受不良和Widal三联症
3.呼吸道粘膜先天性异常这类疾病包括囊性纤维化和不动纤毛综合征。其中囊性纤维化患者并发鼻息肉者较多。儿童患者息肉发生率为7%~28%(Schwachman,1962;Schramm,1980),有报告成人患者可达48%(diSant'agnese等,1979)。囊性纤维化为遗传病,主要发生在白种人,北美与欧洲人较多见,亚洲人极少。该病主要累及腺体粘液分泌细胞,可使其分泌旺盛,分泌物粘稠,因而病人呼吸道常被大量粘稠的分泌物阻塞而导致反复感染、肺炎、肺脓肿或支气管扩张、肺纤维化等。儿童患者汗液内钠、氯含量高于正常3~4倍是其特点,成人则可发现十二指肠液缺乏胰蛋白酶。这种呼吸上皮的先天性异常导致的反复感染可能与息肉形成有关。
4.高血压病Granstrom(1990)调查了224名鼻息肉患者,发现其中78名(34.7%)患有高血压,这类患者鼻息肉病史均在10年以上。该氏认为,就像睡眠呼吸困难综合征一样,鼻息肉引起的长期息塞可促发高血压。
鼻息肉多为双侧,如发现单侧有息肉样肿物,应注意下述疾病:
上颌窦后息孔息肉多见于青少年。前鼻镜或鼻纤维内窥镜检查可见灰白色光滑茎蒂自中鼻道前端向后伸展至后鼻孔。后鼻镜可见息肉位于后鼻孔,大者可突入鼻咽腔甚至口咽部。
鼻中隔出血***肉多见于青年人。肿物多发生于中隔,暗红色,单发且体积不大,触之易出血,患者常有鼻衄史。一般认为是胚胎过程中造血细胞残留所致。
内翻性***状瘤常有鼻衄或血涕史。肿瘤呈红色或灰红色,表面不光滑。体积小者酷似息肉,但息肉摘除时出血较多。触查时也易出血。最后诊断须行病理检查。
鼻内恶性肿瘤肿物暗红,触之易出血,表面不平,鼻气息臭味明显,病人多在中年以上。
鼻内脑膜脑膨出肿块多位于鼻腔顶部,表面光滑,呈粉红色。鼻塞不甚明显,病史长且进展慢。多见于少年儿童。
如脊索瘤、神经母细胞瘤、脑垂体瘤等。
此外,老年患者如有多次鼻息肉手术史,应注意有否恶性变的可能,尤其术中出血较多者。
鼻息肉患者的X线片多显示筛窦呈均匀一致的云雾样混浊。上颌窦粘膜增厚且有时可见小半圆形阴影,提示窦腔有粘膜息肉。X线片上述特点是增生性鼻窦炎的表现,如继发感染,则显示为化脓性鼻窦炎的征象。
鼻息肉的治疗应参照下述原则:
1.对初诊患者,如息肉较大,严重影响鼻功能,应先行外科治疗;息肉较小,鼻塞症状较轻者,可行内科治疗,1个月后疗效不佳者再行手术治疗。
2.对伴有鼻窦感染者,宜先抗感染,或行鼻息肉摘除,以利开放鼻窦引流。
3.对复发性鼻息肉,应行筛窦切除术,术后鼻内应用皮质类固醇1~2年。
由于鼻息肉是鼻呼吸粘膜长期炎性反应的结果,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皮质激素不仅可使息肉体积变小甚至消失,而且手术后应用还可延迟或防止息肉复发。皮质激素的应用有全身和鼻内两种给药途径。如果无皮质激素应用禁忌症,全身应用适合下列情况:
①息肉体积较大,手术时器械引入鼻腔较为不便;
②初诊病例,患者愿意接受内科治疗。方法是每日口服强的松30mg,连服7天,以后每日递减5mg,整个疗程不超过两周。这种短期突击疗法在临床上不会引起明显全身性副作用。一般经上法治疗,息肉体积均可明显缩小。有的在口服几天后鼻塞便有减轻,且嗅觉改善也明显。此时可手术摘除或改为鼻内局部应用。
鼻内局部应用皮质激素的优点是既可避免皮质激素全身副作用,又可保持药物在局部的有效浓度。局部应用适用于:
①初诊时息肉体积较小,未超越中鼻甲下缘者;
②口服强的松后反应较好,患者愿意继续内科治疗者;
③手术摘除后为防复发者。肾上腺皮质激素鼻内应用的剂型以气雾剂最普遍,因使用方便,患者无须取一定的***。此外还有滴鼻剂,使用时要求患者采取正确滴鼻***,但药剂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是其优点。鼻内应用的皮质激素主要为二丙酸氯地米松、flunisolide和budesonide。这类皮质激素的特点是不易被鼻粘膜吸收入血而产生全身副作用。近年来Johansen(1993)对budesonide的气雾剂和滴鼻剂治疗鼻息肉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两种剂型疗效相同。作者等(1995)应用0.1%醋酸曲安缩松滴鼻剂也取得较好疗效。
下述情况可显著影响鼻内用药的疗效:
①鼻息肉过大,药液无法进入鼻内,此时应先行手术治疗,然后再行鼻内给药以预防复发。
②同时存在鼻和鼻窦的混合感染,此时应行抗生素治疗或鼻窦清理术。
③息肉本身处于活跃阶段,生长过快,此时可以行皮质类固醇的突击性全身应用疗法。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对鼻腔大部或完全被堵塞,严重影响生理功能者,应先行手术治疗。术前应对病人进行全身检查,如患有心血管疾病、哮喘发作期等,应待病情稳定后再行手术。手术方式主要有单纯鼻息肉切除术和鼻内筛窦切除术两种。
单纯鼻息肉切除术用于根蒂清除,以前无鼻息肉切除术史者。在局麻下,以鼻息肉圈套器套住息肉要蒂部,勒紧后自鼻内向外用力急速拉出,使息肉连同根蒂一并摘除。如有根蒂残留,可将其钳取干净。拉出息肉有时可使筛窦开放,此时若筛内粘膜已息肉样变,应同时行鼻内筛窦切除术。
鼻内筛窦切除术主要适用于筛窦粘膜已为息肉组织所替代,有多次鼻息肉切除术史者。术中充分开放筛房,将窦内息肉完全摘除。手术彻底可明显降低息肉复发率。近年来开展的鼻内窥镜鼻窦外科手术,为筛窦切除术提供了一种精细、准确和有效的方法,使鼻息肉术后的复发率明显降低。文献报告可使复发率降到20%以下。
什么是超声波?
超声波 我们知道,当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
科学家们将每秒钟振动的次数称为声音的频率,它的单位是赫兹。我们人类耳朵能听到的声波频率为16~20,000赫兹。
因此,当物体的振动超过一定的频率,即高于人耳听阈上限时,人们便听不出来了,这样的声波称为“超声波”。通常用于医学诊断的超声波频率为1~5兆赫。
虽然说人类听不出超声波,但不少动物却有此本领。它们可以利用超声波“导航”、追捕食物,或避开危险物。
大家可能看到过夏天的夜晚有许多蝙蝠在庭院里来回飞翔,它们为什么在没有光亮的情况下飞翔而不会迷失方向呢?原因就是蝙蝠能发出2~10万赫兹的超声波,这好比是一座活动的“雷达站”。蝙蝠正是利用这种“雷达”判断飞行前方是昆虫,或是障碍物的。
我们人类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才学会利用超声波,这就是利用“声纳”的原理来探测水中目标及其状态,如潜艇的位置等。此时人们向水中发出一系列不同频率的超声波,然后记录与处理反射回声,从回声的特征我们便可以估计出探测物的距离、形态及其动态改变。
医学上最早利用超声波是在1942年,奥地利医生杜西克首次用超声技术扫描脑部结构;以后到了60年代医生们开始将超声波应用于腹部器官的探测。如今超声波扫描技术已成为现代医学诊断不可缺少的工具。
医学超声波检查的工作原理与声纳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将超声波发射到人体内,当它在体内遇到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及折射,并且在人体组织中可能被吸收而衰减。因为人体各种组织的形态与结构是不相同的,因此其反射与折射以及吸收超声波的程度也就不同,医生们正是通过仪器所反映出的波型、曲线,或影象的特征来辨别它们。
此外再结合解剖学知识、正常与病理的改变,便可诊断所检查的器官是否有病。 目前,医生们应用的超声诊断方法有不同的形式,可分为A型、B型、M型及D型四大类。
A型:是以波形来显示组织特征的方法,主要用于测量器官的径线,以判定其大小。可用来鉴别病变组织的一些物理特性,如实质性、液体或是气体是否存在等。
B型:用平面图形的形式来显示被探查组织的具体情况。检查时,首先将人体界面的反射信号转变为强弱不同的光点,这些光点可通过荧光屏显现出来,这种方法直观性好,重复性强,可供前后对比,所以广泛用于妇产科、泌尿、消化及心血管等系统疾病的诊断。
M型:是用于观察活动界面时间变化的一种方法。最适用于检查心脏的活动情况,其曲线的动态改变称为超声心动图,可以用来观察心脏各层结构的位置、活动状态、结构的状况等,多用于辅助心脏及大血管疫病的诊断。
D型:是专门用来检测血液流动和器官活动的一种超声诊断方法,又称为多普勒超声诊断法。可确定血管是否通畅、管腔有否狭窄、闭塞以及病变部位。
新一代的D型超声波还能定量地测定管腔内血液的流量。近几年来科学家又发展了彩色编码多普勒系统,可在超声心动图解剖标志的指示下,以不同颜色显示血流的方向,色泽的深浅代表血流的流速。
现在还有立体超声显象、超声CT、超声内窥镜等超声技术不断涌现出来,并且还可以与其他检查仪器结合使用,使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大大提高。超声波技术正在医学界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科学的进步,它将更加完善,将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频率高于20000 Hz(赫兹)的声波。研究超声波的产生、传播 、接收,以及各种超声效应和应用的声学分支叫超声学。
产生 超声波的装置有机械型超声发生器(例如气哨、汽笛和液哨等)、利用电磁感应和电磁作用原理制成的电动超声发生器、 以及利用压电晶体的电致伸缩效应和铁磁物质的磁致伸缩效应制成的电声换能器等。 超声效应 当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由于超声波与介质的相互作用,使介质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从而产生 一系列力学的、热的、电磁的和化学的超声效应,包括以下4种效应: ①机械效应。
超声波的机械作用可促成液体的乳化、凝胶的液化和固体的分散。当超声波流体介质中形成驻波时 ,悬浮在流体中的微小颗粒因受机械力的作用而凝聚在波节处,在空间形成周期性的堆积。
超声波在压电材料和磁致伸缩材料中传播时,由于超声波的机械作用而引起的感生电极化和感生磁化(见电介质物理学和磁致伸缩)。 ②空化作用。
超声波作用于液体时可产生大量小气泡 。一个原因是液体内局部出现拉应力而形成负压,压强的降低使原来溶于液体的气体过饱和,而从液体逸出,成为小气泡。
另一原因是强大的拉应力把液体“撕开”成一空洞,称为空化。空洞内为液体蒸气或溶于液体的另一种气体,甚至可能是真空。
因空化作用形成的小气泡会随周围介质的振动而不断运动、长大或突然破灭。破灭时周围液体突然冲入气泡而产生高温、高压,同时产生激波。
与空化作用相伴随的内摩擦可形成电荷,并在气泡内因放电而产生发光现象。在液体中进行超声处理的技术大多与空化作用有关。
③热效应。由于超声波频率高,能量大,被介质吸收时能产生显著的热效应。
④化学效应。超声波的作用可促使发生或加速某些化学反应。
例如纯的蒸馏水经超声处理后产生过氧化氢;溶有氮气的水经超声处。
【什么是超声波?超声波分类及应用】
超声波技术是一门以物理、电子、机械及材料学为基础的通用技术之一.超声波技术是通过超声波产生、传播及接收的物理过程而完成的.超声波具有聚束、定向及反射、透射等特性.超声波的应用超声波测液位超声波液位计按超声振动幅射大小不同大致可分为:1、用超声波使物体或物性变化的功率应用称功率超声,例如:在液体中发生足够大的能量,产生空化作用,能用于清洗、乳化.2、用超声波得到若干信息,获得通信应用,称检测超声,例如:用超声波在介质中的脉冲反射对物体进行厚度测试称超声测厚.超声波测厚及应用在工业领域中超声波测厚是一门成熟的高新技术,它的最大优点是检测安全、可靠及精度高,而且它可以巡回在运行状态进行检测.超声测厚仪按工作原理分:有共振法、干涉法及脉冲反射法等几种.由于脉冲反射法并不涉及共振机理,与被测物表面的光洁度关系不密切,所以超声波脉冲法测厚仪是最受用户欢迎的一种仪表.超声波测厚仪主要有主机和探头两部分组成.主机电路包括发射电路、接收电路、计数显示电路三部分,由发射电路产生的高压冲击波激励探头,产生超声发射脉冲波,脉冲波经介质介面反射后被接收电路接收,通过单片机计数处理后,经液晶显示器显示厚度数值,它主要根据声波在试样中的传播速度乘以通过试样的时间的一半而得到试样的厚度.。
超声波的意思是什么?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蝙蝠、海豚等可发出超声波)
其定义,可能是因为此种声波超过人类听力频率范围的上限,故称为超声波。
详细说明:
(1)人耳听觉范围:20Hz-20000Hz。其中20 Hz是人类听觉的下限,20000 Hz是人类听觉的上限。
(2)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蝙蝠、海豚等可发出超声波)
(3)次声波: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等可发出次声波)
希望帮助到你,若有疑问,可以追问~~~
祝你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__^*)
“超声波”是什么意思?
超声波:
是一种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可用于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杀菌消毒等。在医学、军事、工业、农业上有很多的应用。超声波因其频率下限大于人的听觉上限而得名。
超声波是一种波动形式,它可以作为探测与负载信息的载体或媒介如B超等用作诊断;超声波同时又是一种能量形式。
超声波的特点:
1,在传播时,方向性强,能量易于集中。
2,能在各种不同媒质中传播,且可传播足够远的距离。
3,与传声媒质的相互作用适中,易于携带有关传声媒质状态的信息诊断或对传声媒质产生效用及用于治疗。
4, 可在气体、液体、固体、固熔体等介质中有效传播。
5,可传递很强的能量。
6,会产生反射、干涉、叠加和共振现象。
超声应用:超声效应已广泛用于实际,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超声检验
2,超声处理
3,超声波清洗
4,超声波加湿器
5,基础研究
6,超声除螨
7,超声除油
8,超声波空泡炼油化学原理
9,医学超声波检查
10,工业自动化控制
11,超声波制药
12,超声波对化妆品的分散
13,超声波对酒的醇化—催陈技术
超声波是什么?
我们知道,当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
科学家们将每秒钟振动的次数称为声音的频率,它的单位是赫兹。我们人类耳朵能听到的声波频率为20~20,000赫兹。
当声波的振动频率大于20000赫兹或小于20赫兹时,我们便听不见了。因此,我们把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称为“超声波”。
通常用于医学诊断的超声波频率为1~5兆赫。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等特点。
可用于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等。在医学,军事,工业,农业上有明显的作用. 理论研究表明,在振幅相同的条件下,一个物体振动的能量与振动频率成正比,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质点振动的频率很高,因而能量很大.在我国北方干燥的冬季,如果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剧烈的振动会使罐中的水破碎成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就可以增加室内空气湿度.这就是超声波加湿器的原理.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品很难血流到达患病的部位.利用加湿器的原理,把药液雾化,让病人吸入,能够提高疗效.利用超声波巨大的能量还可以使人体内的结石做剧烈的受迫振动而破碎,从而减缓病痛,达到治愈的目的。
什么是超声波?是干什么用的?
超声波是指振动频率大于20KHz以上的,其每秒的振动次数(频率)甚高,超出了人耳听觉的上限(20000Hz),人们将这种听不见的声波叫做超声波。超声和可闻声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一种机械振动,通常以纵波的方式在弹性介质内会传播,是一种能量的传播形式,其不同点是超声频率高,波长短,在一定距离内沿直线传播具有良好的束射性和方向性,目前腹部超声成象所用的频率范围在 2∽5MHz之间,常用为3∽3.5MHz(每秒振动1次为1Hz,1MHz=106Hz,即每秒振动100万次,可闻波的频率在16-20,000HZ 之间)。
超声波有很多用途,如:
1.超声焊接
2.超声雾化
3.超声钻孔
4.超声分散
5.超声切削
6.超声电火化联合加工
7.超声波清洗
什么是超声波?超声波分类及应用
超声波技术是一门以物理、电子、机械及材料学为基础的通用技术之一。超声波技术是通过超声波产生、传播及接收的物理过程而完成的。超声波具有聚束、定向及反射、透射等特性。
超声波的应用
超声波测液位
超声波液位计按超声振动幅射大小不同大致可分为:
1、用超声波使物体或物性变化的功率应用称功率超声,例如:在液体中发生足够大的能量,产生空化作用,能用于清洗、乳化。
2、用超声波得到若干信息,获得通信应用,称检测超声,例如:用超声波在介质中的脉冲反射对物体进行厚度测试称超声测厚。
超声波测厚及应用
在工业领域中超声波测厚是一门成熟的高新技术,它的最大优点是检测安全、可靠及精度高,而且它可以巡回在运行状态进行检测。超声测厚仪按工作原理分:有共振法、干涉法及脉冲反射法等几种。由于脉冲反射法并不涉及共振机理,与被测物表面的光洁度关系不密切,所以超声波脉冲法测厚仪是最受用户欢迎的一种仪表。 超声波测厚仪主要有主机和探头两部分组成。主机电路包括发射电路、接收电路、计数显示电路三部分,由发射电路产生的高压冲击波激励探头,产生超声发射脉冲波,脉冲波经介质介面反射后被接收电路接收,通过单片机计数处理后,经液晶显示器显示厚度数值,它主要根据声波在试样中的传播速度乘以通过试样的时间的一半而得到试样的厚度。
什么是超声波?
超声波是超过人的听觉阈有一定频率的波,它通常在每秒 20 000周或2万赫兹。
在医学超声中,由压电晶体的探头产生声波。 当把探头放在皮肤表面时,就可以使组织内的分子发生振动而产生 声波。
当超声波透过组织运行时,会接触到一些界面(如肝脏、骨骼 等)并且只有一部分声波被反射回探头。这样就会在屏幕上产生影 像,余下的声波可能会反射到探头以外或者被组织吸收(这个过程叫 衰减),超声波穿透组织的速度是各异的,如通过空气的速率为330 米/秒,穿过肺的速率是600米/秒,穿过肝的速率为1 555米/秒,而 透过头颅的速率是4 000米/秒,产生在屏幕上的图像由不同组织的 传导速率不同所致(如同通过窗户来区分二个器官和另一器官)。
内窥镜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科室和不同疾病治疗。主要分为软管式内窥镜和硬管式内窥镜,硬镜的应用较为广泛,处于快速上升阶段。硬式内窥镜由于其核心技术-光学技术壁垒较高,主要被日本和德国企业占据国内市场。荧光内窥镜是从2016年发展起来并得到大量应用的新型医用内窥镜技术,工作光谱在400-900nm的范围,除了能够提供人体组织表层的图像外,还能同时实现表层以下组织的荧光显影(如胆囊管、淋巴管和血管显影),对术中精准定位和降低手术风险起到关键的作用。相较于全球荧光市场,我国荧光硬镜的发展相对滞后,随着国内技术水平的提高与产品推广,荧光硬镜市场或将迎来高速。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