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用户
更新时间:2025-11-09
183
5月11日,原位红外光谱仪,《科学·进展》发表一项关于火星水活动的重要研究成果。基于祝融号火星车获取的短波红外光谱和导航地形相机数据,我国科研人员在火星表面发现了一种形貌上类似沉积岩的板状亮色岩石,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板状亮色岩石富含含水硫酸盐等矿物。这标志着祝融号国际首次利用巡视器上的短波红外光谱仪在火星原位探测到含水矿物。

原位红外光谱仪(红外光谱仪的作用)
七、人类进行首次太空防御实验
行星防御计划
天文学界一般将距离地球2亿公里的小行星视为近地小行星,认为它们与地球存在碰撞的风险。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10月11日宣布,在9月进行的测试中,“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航天器成功碰撞目标小行星,并改变其原有运行轨道。据悉,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有意识地改变天体运动轨迹,也被认为是保卫地球免受行星撞击的分水岭时刻。
这标志着“祝融号”在国际上首次利用巡视器上的短波红外光谱仪在火星原位探测到含水矿物。
“‘祝融号’在地质年代较为年轻的着陆区发现水活动的迹象表明,亚马逊纪时期的火星水圈可能比以往人们认为的更加活跃。这一发现对理解火星的气候环境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刘洋说。
研究团队还利用“祝融号”火星车获取的短波红外光谱和导航地形相机数据发现了岩化的板状硬壳层,其中富含含水硫酸盐等矿物。据推断,这些硬壳层可能是由地下水涌溢或者毛细作用蒸发结晶出的盐类矿物,胶结了火星土壤后经岩化作用形成的。
“祝融号”的火星探测之旅捷报频传。9月26日,“祝融号”火星车在乌托邦平原实施的全球首个雷达探测结果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此次研究发现,火星车着陆区表面约10米厚的风化层下,存在两套向上变细的沉积层序,这可能反映了距今35亿—32亿年以前多期次与水活动相关的火星表面改造过程;如今该区域火星表面以下0—80米未发现存在液态水的证据,但不排除存在盐冰的可能。
“这一发现表明,原位红外光谱仪,亚马逊纪时期的火星水圈可能比以往认为的更加活跃,对理解火星的气候环境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刘洋说,同时也表明,原位红外光谱仪,祝融号着陆区以及火星北部平原的广泛区域可能含有大量以含水矿物形式存在的可利用水,可供未来载人火星探测进行原位资源利用。
截至目前,祝融号火星车已在火星表面行驶1年,累计行驶近2千米,原位红外光谱仪,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科学探测数据。此次发现标志着祝融号实现了国际上首次利用巡视器上的短波红外光谱仪在火星原位探测到含水矿物。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上一篇:食堂售饭机(食堂售饭机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