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用户
更新时间:2025-11-09
253
据了解,荧光原位杂交,因为桑树的染色体大都是点状的,长度接近,难度很大,特别是多倍体桑树而言,几十到几百条染色体,对其核型分析的难度很大,需要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来进行定位,但确定特有的基因序列也是难点。他们开发出每条染色体上特有的基因序列作为探针,这个探针就像人的指纹一样具有唯一性,从而从众多的染色体中,准确地鉴定桑树的每一条染色体。

荧光原位杂交(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多久出结果)
基于这样一套技术,何宁佳团队绘制出野生桑树川桑的核型,14条染色体准确地分为七对,为桑树的染色体研究奠定了基础并搭建了可靠的技术平台。
梁九波介绍,团队经过无数次的比对、筛选,鉴定出桑树的倍性水平、绘制出染色体核型图;并发现14条和7条这两套染色体之间,不是简单的倍数关系,荧光原位杂交,不能相互取代,他们是由于1条染色体断裂形成多染色体或者多条染色体头尾相连地融合造成的。
西南大学课题组通过基因组测序和荧光原位杂交实验发现,川桑的6条染色体与白桑的14条染色体具有很高的染色体共线性,其中川桑最长的1号染色体对应白桑的四条染色体。同时,荧光原位杂交,川桑和白桑的有丝分裂中期到减数分裂终变期过程中均存在染色体融合现象。大量研究表明,染色体的融合断裂是造成两套染色体基数分化的原因,课题组据此提出了“桑树染色体断裂-融合循环”理论。
“这就好比有两支人数相同的队伍,一支分为了14个小组,另一支则分为了7个小组。”何宁佳解释,这两套染色体基数之间不是简单的倍数关系,不能相互取代,二者可以通过自身一部分染色体融合或者断裂的方式,变异成对方的一部分。
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认为,这项研究填补了桑树遗传基因组领域的空白,为桑树种质资源研究和桑属植物的进化机制解析提供了新的思维路径。
商报讯(记者赵梦茹)近日,自治区人民医院、西藏高原医学研究所经过数年准备,共同建成我区首个分子病理诊断高地——肿瘤病理学荧光原位杂交(FISH)平台,把我区的病理诊断提高到分子水平,开启了我区精准诊断、靶向治疗先河,能够更好地造福我区广大肿瘤患者。
据了解,精准诊断、靶向治疗代表着肿瘤诊断和治疗的发展趋势。众所周知,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它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等过程的全部信息,生物体的生、长、衰等一切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它也是决定生命健康的内在因素。基因检测不仅在诊断方面敏感度大大提高,而且在短时间内就能得出结论,可以指导正确选择药物,避免滥用药物和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个体化治疗,荧光原位杂交,达到精准治疗的目的。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