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用户
更新时间:2025-11-09
370
大家好,关于抗组蛋白抗体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抗组蛋白抗体阳性说明什么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抗组蛋白抗体(抗组蛋白抗体阳性说明什么)
ana的意思是抗核抗体。
抗核抗体(antinuclearantibody,ANA),又称抗核酸抗原抗体,是一组对细胞核内的DNA、RNA、蛋白或这些物质的分子复合物产生的自身抗体。
按其核内各个分子的性能不同可将各ANA区分开来,如:①抗DNA抗体;②抗组蛋白抗体;③抗非组蛋白抗体;④抗核仁抗体等。每一大类又因不同抗原特性而再分为许多种类。
因此ANA在广义上是一组各有不同临床意义的自身抗体,更确切的名称应为抗核抗体谱。ANA主要存在于IgG,也见于IgM、IgA,甚至IgD及IgE中。
抗核抗体能识别各种细胞核组分,可特征性地出现于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尤其是类风湿性疾病,可判断疾病的活动性及预后,观察治疗反应,指导临床治疗。
一种自身免疫病可检测出多种自身抗体,检出一种抗核抗体又可涉及多种相关的自身免疫病,因此临床医师往往需要参考多项免疫指标,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辅助检查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抗组蛋白抗体(抗组蛋白抗体阳性说明什么)
(1)抗ENA抗体主要包括:抗RNP抗体、抗Sm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组蛋白抗体(AHA)。(2)抗ENA抗体的临床意义:①抗Sm抗体:抗Sm抗体仅发现于SLE患者中,是SLE的血清标志抗体,已列入SLE的诊断标准。约30%~40%的SLE患者抗Sm抗体阳性,此抗体阴性不能排除SLE的诊断。相对抗dsDNA抗体而言,抗Sm抗体水平不与SLE疾病的活动性相关,亦不与SLE的任何临床表现相关,治疗后的SLE患者也可存在抗Sm抗体阳性。抗Sm抗体的检测对早期、不典型的SLE或治疗后的回顾性诊断具有很大帮助。②抗RNP抗体:抗RNP抗体是诊断MCTD的重要血清学依据,列入MCTD的诊断标准。因其抗原为含有U1RNA的核蛋白复合物,故而称为U1RNP。其在MCTD患者的阳性检出率可高达95%。无论在疾病的活动期或是缓解期,高滴度的抗RNP抗体均可持续存在。抗nRNP抗体无疾病特异性,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阳性检出率如下:SLE30%~40%,SS20%,进行性系统性硬化(PSS)10%~15%,皮肌炎(PM)/多发性肌炎(DM)10%,偶尔也可见于RA和药物诱发的狼疮,不过滴度均较MCTD患者低。由于Sm和RNP是同一分子复合物(RNA-蛋白质颗粒)中的不同抗原位点,两种抗原具有相关性,故抗Sm抗体阳性常伴有抗RNP抗体阳性,单一的抗Sm抗体或抗RNP抗体阳性较少见。③抗SSA/Ro抗体和抗SSB/La抗体:抗SSA/Ro抗体和抗SSB/La抗体是SS患者最常见的自身抗体。其阳性检出率分别是70%~80%和40%,而抗SSB/La抗体的特异性高于抗SSA/Ro抗体,可达50%~60%。该两个抗体的同时检测可提高对SS的诊断率。部分SLE患者也有抗SSA/Ro抗体和抗SSB/La抗体的检出,其阳性率分别为35%和15%左右。约60%的亚急性红斑狼疮(SCLE)患者,补体缺陷的SLE患者和新生儿狼疮患者可出现抗SSA/Ro抗体阳性。抗SSA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引起新生儿狼疮综合征,出现典型的SLE皮损和不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另外,单独出现抗SSA/Ro抗体阳性的SLE患者,其肾炎或血管炎的发生率较单独出现抗SSB/La抗体阳性的SLE患者高。因抗SSA/Ro抗体与SSA/Ro抗原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更易沉积于肾脏和血管壁,造成肾脏损伤及血管炎。④抗Jo-1抗体:该抗体最常见于多发性肌炎,故又称为PM-1抗体。具有抗Jo-1抗体特性的是分子量110kD和(或)80kD的多肽(核仁蛋白)。抗Jo-1抗体在PM的阳性检出率可达40%~50%,在PM/DM患者的阳性检出率为25%,单独皮肌炎中的检出率不足10%,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抗Jo-1抗体为阴性,因而抗Jo-1抗体对诊断PM,具有特异性。PM与硬皮病重叠的患者,抗Jo-1抗体的阳性率可高达85%,PSS/PM中为25%,PM伴肺间质纤维化者抗Jo-1抗体阳性率可达60%。⑤抗Scl-70抗体:抗Scl-70抗体几乎仅在进行性系统性硬皮病(PSS)患者中检出,抗体相对应的抗原分子量为70kD。故该抗体是PSS的特征抗体。在系统性硬化症的阳性检出率为20%~40%,在PSS的阳性检出率为40%~60%。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极少有阳性检出,正常人均为阴性。
1.免疫耐受的终止和破坏,导致大量自身抗体产生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的根本原因。其中,抗核抗体是最主要的自身抗体,可分为:
A.抗DNA抗体
B.抗组蛋白抗体
C.抗RNA-非组蛋白抗体
D.抗核仁抗原抗体
E.抗sm抗体
2.下列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理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A.急性坏死性小动脉、细动脉炎是本病的基本病变
B.几乎存在于所有患者并累及全身各器官
C.活动期病变以纤维素样坏死为主
D.慢性期血管壁纤维化明显,管腔狭窄
E.在SLE的病变中,除狼疮细胞外,其他改变都不具有特异性
3.下列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脏病变说法正确的是:
A.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各种组织学类型在狼疮性肾炎时均可出现
B.以系膜增生型(10%~15%)、局灶型(10%~15%)、膜型(10%~20%)和弥漫增生型(40%~50%)常见
C.其中弥漫增生型狼疮性肾炎中内皮下大量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是SLE急性期的特征性病变
D.苏木素小体的出现有明确的诊断意义
E.肾衰竭是SLE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
4.下列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病变说法正确的是:
A.约80%的SLE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皮肤损害,50%可表现为面部蝶形红斑
B.表皮常有萎缩、角化过度、毛囊角质栓形成、基底细胞液化等病理改变
C.表皮和真皮交界处水肿,基底膜、小动脉壁和真皮的胶原纤维可发生纤维素样坏死
D.血管周围常有淋巴细胞浸润
E.形成颗粒或团块状的荧光带,即狼疮带,对本病有诊断意义
5.类风湿性关节炎受累关节主要表现为慢性滑膜炎,病理表现包括:
A.滑膜细胞肥大增生,呈多层,有时可形成绒毛状突起
B.滑膜下结缔组织多量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可见淋巴滤泡形成
C.大量新生血管形成,其内皮细胞可表达高水平黏附分子
D.处于高度血管化、炎细胞浸润、增生状态的滑膜覆盖于关节软骨表面形成血管翳
E.可有呕吐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高等表现
6.下列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说法正确的是:
A.近80%患者存在IgG分子Fc片段的自身抗体,即类风湿因子,其可存在于血清或滑膜液中。
B.血清中RF最主要的成分是IgM,亦有IgG、IgA和IgE等。
C.RF的出现及滴度高低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一致,是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D.存在于关节的RF被认为是导致炎症反应的原因
E.滑膜液中IgG型RF可形成免疫复合物(IgG-抗IgG),固定并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游出,通过Ⅲ型变态反应引起组织损伤。
【参考答案与解析】
1.【参考答案】ABCD。解析:免疫耐受的终止和破坏,导致大量自身抗体产生是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其中,抗核抗体是最主要的自身抗体,可分为四类:①抗DNA抗体;②抗组蛋白抗体;③抗RNA-非组蛋白抗体;④抗核仁抗原抗体。
2.【参考答案】ABCDE。解析:SLE的病变多种多样,急性坏死性小动脉、细动脉炎是本病的基本病变,几乎存在于所有患者并累及全身各器官。活动期病变以纤维素样坏死为主。慢性期血管壁纤维化明显,管腔狭窄,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伴水肿及基质增加。在SLE的病变中,除狼疮细胞外,其他改变都不具有特异性。
3.【参考答案】ABCDE。解析:50%以上的SLE患者出现以狼疮性肾炎为主要表现的肾损害。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各种组织学类型在狼疮性肾炎时均可出现,但以系膜增生型(10%~15%)、局灶型(10%~15%)、膜型(10%~20%)和弥漫增生型(40%~50%)常见,晚期可发展为硬化性肾小球肾炎。其中弥漫增生型狼疮性肾炎中内皮下大量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是SLE急性期的特征性病变(图11-1)。苏木素小体的出现有明确的诊断意义,肾衰竭是SLE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
4.【参考答案】ABCDE。解析:约80%的SLE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皮肤损害,50%可表现为面部蝶形红斑,类似表现亦可见于躯干和四肢。镜下,表皮常有萎缩、角化过度、毛囊角质栓形成、基底细胞液化等病理改变,表皮和真皮交界处水肿,基底膜、小动脉壁和真皮的胶原纤维可发生纤维素样坏死,血管周围常有淋巴细胞浸润,免疫荧光显示真皮与表皮交界处有IgG、IgM及补体C3的沉积,形成颗粒或团块状的荧光带,即狼疮带,对本病有诊断意义。
5.【参考答案】ABCD。解析:受累关节组织学表现为慢性滑膜炎:①滑膜细胞肥大增生,呈多层,有时可形成绒毛状突起;②滑膜下结缔组织多量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可见淋巴滤泡形成:③大量新生血管形成,其内皮细胞可表达高水平黏附分子;④处于高度血管化、炎细胞浸润、增生状态的滑膜覆盖于关节软骨表面形成血管翳。
6.【参考答案】ABCDE。虽然细胞免疫在类风湿关节炎中发挥主要作用,但有许多证据表明体液免疫也参与其病变的发生。近80%患者存在IgG分子Fc片段的自身抗体,即类风湿因子,其可存在于血清或滑膜液中。血清中RF最主要的成分是IgM,亦有IgG、IgA和IgE等。RF的出现及滴度高低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一致,是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血液循环中的RF在本病发生中的意义尚不确定,但存在于关节的RF被认为是导致炎症反应的原因。滑膜液中IgG型RF可形成免疫复合物(IgG-抗IgG),固定并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游出,通过Ⅲ型变态反应引起组织损伤。
中医可通过艾灸、中药汤剂、针刺等方法治疗风湿病。
艾灸点燃艾条放在特殊腧穴上,借助艾条温热之性对于特殊腧穴给予刺激,能够起到疏通经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比如艾灸神阙穴、关元穴、命门穴、足三里穴、百会穴等。
针刺治疗辨证取穴,比如行痹者,选择合适的针刺手法针刺膈俞穴、血海穴等;属于热痹者,选择合适的针刺手法,针刺大椎穴、曲池穴等;同时可配合局部取穴的方法,以达到协同的治疗作用。
中药汤剂辨证用药,比如感受风邪所致者,选择疏风通络止痛的药物,常用的药物防风汤加减治疗;感受湿邪所致的痛痹,选择散寒通络、祛风除湿的药物,常用的有乌头汤加减治疗;感受寒邪所致的痛痹,选择除湿通络、祛风散寒的药物,常用的有薏仁汤加减治疗;感受风湿热邪所致者,选择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的药物,如白虎桂枝汤加减治疗等;属于血虚受邪所致的血痹证,选择养血补血、祛风通络的药物,如黄芪桂枝五味汤加减治疗等。
建议:选择中西医结合的方法。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